转眼间,沈少秋已顺利进入厂区。
由于场地辽阔,两人乘坐吉普车缓缓穿行其间。
沿途,他接连目睹了461型潜艇、877型基洛级潜艇,以及数款常规动力潜舰。
没有丝毫迟疑,沈少秋立即启动能力,将这些装备尽数复制进自己的军工体系。
很快反馈显示:877型作为俄罗斯第三代潜艇,建造周期需四个月。
正思索是否该暂停驱逐舰与护卫舰的生产,全力转向基洛级之时,在一名俄军军官引导下,他来到一处隐蔽码头。
目光所及之处,他的瞳孔骤然一缩。
那是一艘庞然巨物——全球最大的战略核潜艇,941型台风级。
基洛级长约七十二米,宽近十米,排水量三千余吨,可容纳六十人;
而眼前的台风级,长度超过一百七十二米,宽度达二十三米以上,排水量高达三万三千八百吨,船员编制一百七十五人……
静卧于水中的钢铁巨兽,仿佛一头沉睡的北境之龙,无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军工巅峰。
基洛级潜艇与眼前这艘核动力潜艇相比,简直就像孩童手中的模型船。
沈少秋几乎没有迟疑,直接将台风级战略核潜艇的数据导入了自己的军工系统,结果却让他微微一怔——建造一艘这样的庞然大物,竟需要整整十二个月。
稍作权衡后,他迅速做出决定:领地内的十座造船厂中,八座继续批量建造基洛级潜艇,另外两座则投入台风级的生产。
诚然,台风级是当今世界上体积最大、火力最强的潜艇,堪称海下霸主。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首先,沈少秋手中尚无核武器配套,使得这艘巨兽的实际威慑力大打折扣;其次,其建造周期实在过长——同样的时间,足以让他造出三艘基洛级。
而即便是基洛级,也已足够让他在南洋乃至整个印度洋掌握绝对主动。
在整整六个小时里,他逐一“考察”了五艘不同型号的潜艇,直到将所需技术尽数复制完毕,才悄然离开这座位于北方的造船基地。
“安娜小姐,这趟行程还满意吗?”
刚踏出厂区大门,罗杨巴罗夫便已在门口等候。
“巴罗夫先生,您的款待令人难忘,一点心意已转至您在西德的账户,请务必收下。”安娜微笑着回应。
听到这话,罗杨巴罗夫脸上的笑意顿时绽放开来。
沈少秋并未在圣彼得堡久留,随即启程奔赴莫斯科。
他此行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复制潜艇技术,更是要亲眼见一见那个曾撼动整个红色帝国的男人。
“沈先生,我已经安排妥当,明天晚上鲍里斯会出席我的晚宴,届时你们可以当面交谈。”安娜轻声说道。
“明天你依旧扮演我的华人助理。
我会在入夜前交给你一份计划,上面列着几个关键问题,你必须亲自向鲍里斯发问。
我要看看这个人究竟有多少分量,值不值得我们在他身上押注。”
他们下榻的酒店距离红场仅几步之遥。
说到这里,沈少秋起身走到窗边,凝望着远处庄严的红场和金顶辉映的克里姆林宫,嘴角浮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最近这一个月,是他十年来最失意的日子,却也是他真正看清前路的一段时光。
自从被任命为莫斯科第一书籍后,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年过五十有六,若想越过层层阻碍脱颖而出,就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与心腹幕僚反复商议,他决定打出“改革”这张牌——以国内腐败盛行、特权泛滥为由发起整顿,借势提升个人声望,实现政治上的弯道超车。
可他万万没想到,那位曾一手提拔他的领导人,竟毫不犹豫地将矛头对准了自己。
仅仅一次会议,他就从权力核心跌落尘埃,沦为普通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将他击垮。
整整一个月,他闭门不出,直到情绪逐渐平复,才开始冷静思考未来的方向。
他尚未意识到,正是这次被罢免的经历,让他意外进入了境外势力以及国内反对派的视野,成为一面象征反抗的旗帜。
资金、人脉、资源如潮水般涌向他,仿佛命运正在重新洗牌。
而沈少秋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赶赴俄罗斯,除了获取北方机械制造厂的潜艇技术外,更重要的目标,便是趁早介入鲍里斯的政治命运,抢在他崛起之前“买入”那份潜在的价值。
如同过去三十天里的每一个清晨,鲍里斯习惯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阅读报刊、关注时事。
但今天注定不同。
因为有一位访客即将登门。
“安娜小姐,我们见过。”
一如大多数俄国人,鲍里斯的目光本能地忽略了站在安娜身边的沈少秋。
“鲍里斯先生,您好。
上回未能深谈,一直引以为憾。”安娜语气温雅,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不知安娜小姐今日想聊些什么?”
鲍里斯对安娜多少有些耳闻,但了解并不深,只知道她出手阔绰,和大毛上层不少权贵都关系匪浅。
“鲍里斯先生,今天不是我要见你,而是我老板想跟你谈谈。”
安娜轻笑一声,往后退了半步,顺势将身后的沈少秋让了出来。
“鲍里斯先生,久仰了,我是沈少秋。”
沈少秋没打算遮掩身份。
以他如今的地位,早已不必藏头露尾,完全可以站到台前,成为执旗之人。
听到安娜这话,鲍里斯眼神微闪,目光落在眼前的这位华人身上。
待沈少秋开口问候后,他嘴角浮起一抹笑意:“沈先生,说实话,我确实没想到,像安娜小姐这样的人物,背后主事的竟会是一位华人。”
“鲍里斯先生,这年头拼的是资本,是实力。
没有钱、没有势,就算曾是帝王,也照样被人踩在脚底下。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沈少秋语气平和,话却直指人心。
“说得没错,沈先生这话,我很认同。”
过去一个月,鲍里斯尝尽世态炎凉,此刻听来,心头不禁泛起波澜。
“你现在正站在岔路口上,将来能走多远,全看你这一脚往哪边迈。”
沈少秋依旧带着笑,语气温和却不容忽视。
鲍里斯没有接话,只是静静看着对方。
在商场沉浮三十多年,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
“鲍里斯先生,我不喜欢兜圈子。
开门见山地说吧——我来找你,是为了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