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栗阳到任那天,郑开叶正在主持召开一个全省财政收支分析会,会议间隙,他收到了栗阳发来的短信:“郑叔,我已抵达济州报到,郭鹏书记安排得很周到,您何时方便,我前去汇报工作。”
言辞恭敬,姿态放得很低。
郑开叶回复:“欢迎,先安心熟悉情况,配合好郭鹏同志工作,汇报不急,等我下周调研到济州时见面详谈。”
他既表达了欢迎,也划出了界限——工作第一,私下见面排在后面,并且暗示自己会关注他与郭鹏的配合。
一周后,郑开叶带领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负责人到济州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调研结束后,在市委会客厅,他见到了早已等候在此的栗阳。
栗阳比起在学校见面时,似乎清瘦了一些,但眼神更加锐利和专注,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显得沉稳干练,见到郑开叶进来,他立刻起身,快步上前,伸出双手:“郑省长,您好!”
称呼正式而规范。
郑开叶与他用力握了握手,打量了他一下,笑道:“栗阳同志,欢迎来到d省,来到济州,怎么样?还适应吗?”
“谢谢省长关心!”栗阳态度谦逊,“正在努力适应,济州发展势头强劲,您打下的基础好,干部队伍精神面貌也好,郭鹏书记和班子里的同志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就是感觉责任重大,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有压力是正常的。”郑开叶示意他坐下,“从部委到地方,就像从江河驶入大海,水面更宽阔,但风浪也可能更大,重要的是尽快熟悉水文气候,掌握航行技术,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两条:一是吃透上级政策精神,二是摸清本地实际情况,做好结合文章,要多跑、多看、多听、多问,既要钻进办公室研究文件,更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郭鹏同志经验丰富,你要虚心向他请教学习。”
“是,您的指示我一定牢记在心,郭鹏书记确实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指点。”栗阳认真点头。
“当前首要任务,是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郑开叶强调,“重大项目和既定政策,要一抓到底,不能出现断档,同时,也要发挥你从部委带来的视野和资源优势,在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可以多思考、多谋划,争取形成新的亮点,有什么想法,多和郭鹏同志商量,拿到市委层面去研究决策。”
“我明白,省长,我一定摆正位置,在市委的领导下,依法履行好市长的职责,全力配合支持郭鹏书记的工作,确保政府工作平稳运行,并力争有所作为。”栗阳的表态十分端正。
郑开叶点点头,又询问了一些他生活安置的情况,嘱咐他有困难可以提出来,谈话时间不长,但重点都已点到。
随后,郑开叶与郭鹏、栗阳一起听取了市政府关于近期重点工作的情况汇报,郑开叶注意到,栗阳听得非常认真,记录仔细,偶尔提问也能切中要害,显示出良好的领悟力和专注度,郭鹏的表现也很大气,多次主动让栗阳介绍相关情况或发表看法,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
调研结束,离开济州时,郑开叶对栗阳的初步印象还不错:低调、务实、好学,姿态摆得正,但他深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地方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绝非几次谈话和汇报所能体现。栗阳能否真正融入济州,能否赢得干部群众的信任,能否与郭鹏形成合力,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回到省里,郑开叶的工作更加繁忙,常务副省长的岗位,让他必须站在全省的高度思考问题,财政收支平衡、重大项目融资、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个个议题接踵而至,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办公室里灯火长明。
他也时刻关注着济州的动态,通过工作汇报、私下交流、以及一些特殊渠道,他了解到栗阳上任后,并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沉下心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济州所有的区县和主要功能区,深入企业、社区、农村调研,召开了数十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工作作风扎实,态度谦逊,逐渐赢得了不少干部的好感。
但同时,郑开叶也听到一些细微的议论,有人认为栗市长虽然客气,但似乎有些过于谨慎,决策节奏偏慢,有人觉得他带来的部委思维与地方实际有时存在脱节,提出的某些想法听起来很好,但落地难度大,还有人暗中观察着他与郭鹏书记的关系,虽然表面和谐,但似乎少了一些班子成员之间应有的那种默契和热络。
这些问题,都在郑开叶的预料之中,他并没有急于介入,而是选择继续观察,相信郭鹏有能力掌控好班子大局,也相信栗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和调整。
转机发生在一项具体工作上,省里部署开展一项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专项督查,要求各市上报自查报告和化解方案。这项工作专业性强、敏感度高,时间要求又紧,济州市政府这边,分管财政的常务副市长恰好在此期间生病住院,担子压到了栗阳身上。
这对于初来乍到的栗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但对济州具体的债务构成、资产状况、融资平台运作等细节并不熟悉,连续几天,他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但报上来的材料总是难以达到要求,要么数据不够精准,要么措施不够具体,要么风险分析不到位,眼看上报截止日期临近,政府大楼里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