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拜访,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和洗礼,离开朱老住处时,郑开叶和朱煜昌都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但前行的方向也更加清晰,两家老爷子无形中再次为他们的友谊和合作注入了稳固的基石。
学习班的最后一周,气氛中多了一丝离别前的紧迫感。学员们抓紧最后的时间交流、讨论,结业论文也进入了最后的修改完善阶段,郑开叶的论文题目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良性互动的基层实践与思考——以d省“强基固本”专项行动为例》,他将一个多月来的学习思考与d省的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和对策建议,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
结业典礼上,中央领导亲临致辞,对学员们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大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郑开叶作为学员代表之一,上台领取了结业证书,他与朱煜昌并肩站在一起,相机定格下这难忘的瞬间,江渊站在另一侧,表情依旧有些矜持,但在最后的集体合影时,也难得地露出了些许轻松的笑容,这一个月的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提升和洗礼。
离别前夕,朱煜昌在学院附近的一家老字号饭馆做东,为郑开叶饯行,只有他们两人。没有昂贵的酒菜,只有几样精致小炒和一壶清茶。
“开叶,明天就各奔东西了。”朱煜昌端起茶杯,以茶代酒,“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你这个朋友、这个战友,回到地方,肯定又是一场接一场的硬仗,咱们保持联系,常通电话,有什么难题,一起琢磨。”
郑开叶心中暖流涌动,与朱煜昌用力碰杯:“昌哥,一定!你是我老大哥,以后Y省有什么好经验,得多传授。d省那边,‘强基固本’行动进入深水区,少不了要向你请教,咱们并肩作战!”
两人以茶代酒,畅谈至夜深。他们约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不仅交流工作,也交流思想,互相提醒,互相鼓劲,他们都明白,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彼此信任的战友同行,内心便多了几分底气和力量。
第二天清晨,郑开叶登上了返回d省的航班。飞机爬升,穿过云层,首都渐渐缩小在视野中。他望着舷窗外翻涌的云海,心中感慨万千。这一个月的学习,不仅提升了理论素养,拓宽了视野,更收获了与朱煜昌的深厚友谊,得到了朱老等老一辈的殷切嘱托。
他想起父亲那瓶被自己“调包”的酒,心中仍有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化为了一种动力——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回报所有人的信任和期望,也包括弥补自己那次“不得已”的过失。
飞机平稳飞行,郑开叶闭上眼睛,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回到d省后的工作蓝图。“强基固本”专项行动需要向纵深推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狠抓整改,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要真正落地见效……千头万绪的工作等待着他。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目光已变得无比坚定和锐利,短暂的休整和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出发。d省大地,还有更广阔的战场等待着他去驰骋,还有更艰巨的使命等待着他去完成,而这一次,他感觉自己的脚步将更加沉稳,信念将更加坚定。
航班降落在d省机场,郑开叶打开手机,周启的信息立刻跳了出来,汇报着近期工作和接机安排。,他深吸一口熟悉的家乡空气,迈开大步,走向出口,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回到d省后,郑开叶立刻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国家行政学院的学习成果被他迅速转化应用,对“强基固本”专项行动提出了新的、更深入的要求,他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听取汇报,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聚焦在破解政策落地“中梗阻”、整治基层“微腐败”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上。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连轴转的工作让他暂时将“调包事件”带来的那点心虚压在了心底。
然而,远在首都的四合院里,一场由那瓶酒引发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这天,阳光明媚,郑安民心情格外舒畅,儿子在d省干得风生水起,听说又得了上级肯定;自己身体硬朗,老友相伴,他一时兴起,决定邀请几位相交数年的知己好友来家中小聚,这几位老友,有的是同样退下来的老同志,有的是文化界的名宿,都是识货、懂行的风雅之人。
苏玉梅张罗了一桌精致的家常菜,郑安民则神秘兮兮地对老友们宣布:“今天让你们开开眼,尝尝我压箱底的宝贝!”
老友们顿时来了兴趣,都知道郑老爷子收藏颇丰,且眼光独到,郑安民先是拿出一瓶品相极好的八十年代初期茅台,引得一阵赞叹,他得意地介绍着这酒的来历、特点,仿佛在介绍自己最出色的孩子,几杯下肚,气氛热烈起来。
“老郑,还有更好的吧?别藏着掖着了!”一位老友笑着打趣。
郑安民微醺的脸上红光满面,带着几分炫耀的意味,大手一挥:“急什么!好东西当然要压轴!”他站起身,步履略显蹒跚却异常郑重地走向书房,“今天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酒中之王’!”
片刻,他捧出了那个熟悉的旧木箱,放在桌上,在老友们期待的目光中,他像一位即将展示稀世珍宝的收藏家,带着庄重的仪式感,轻轻打开箱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个用软布包裹的长条物体。
“各位,看好了!”郑安民声音洪亮,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1974年,‘五星牌’茅台!保存完好,酒线饱满!去年港岛拍卖会,类似品相的这个数!”他也学着朱煜昌的样子,比划了一下手指,引起老友们一阵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