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一曲唢呐《百鸟朝凤》带来的震撼,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浪潮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发汹涌地席卷了整个网络和文化圈。
各大视频平台上,他演奏的现场视频被疯狂转载、剪辑,配以各种“王者降临”、“打脸现场”、“这才是传统文化正确打开方式”等标题,播放量呈指数级增长。专业的音乐博主们纷纷下场,不再局限于之前的争议,而是开始细致分析江城在这场演奏中展现出的惊人技巧——那精准到毫厘的吐音、圆润无暇的滑音、繁复多变的花舌,以及贯穿始终、稳如泰山的气息支撑。
【之前是我声音大了,我道歉!这水平,别说年轻一代,放在老一辈里也是佼佼者!】
【我现在相信他是真的看得懂工尺谱了……这没有多年苦功下不来!】
【韩松呢?出来走两步?看看什么叫‘庸俗’?这要是庸俗,那什么是高雅?】
【笑死,江城用实力告诉你,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指某些质疑者)都是乐色!】
【从《广陵散》到《百鸟朝凤》,江城用实力证明了,他玩流行是向下兼容,搞传统才是本职牛逼!】
之前支持韩松的部分声音,此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较为客观的音乐人开始撰文,认为之前韩松的批评或许过于严苛和保守,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中必然需要与新时代、新受众结合的现实,而江城这种“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的能力,恰恰是当下非遗传承最需要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传统艺术的传播者都必须是苦行僧般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位颇有声望的音乐学院教授在个人专栏中写道,“江城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吸引年轻人走近传统,或许需要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诱饵’,比如他弹奏的流行歌曲,比如他略带戏谑的互动方式。但关键在于,他拥有随时可以展示的、足以服众的硬核实力作为支撑。这并非亵渎,而是一种更聪明、更具效率的传播策略。”
舆论的风向,在绝对的实力和越来越多理性声音的引导下,开始彻底倒向江城。
而真正为这场争论一锤定音的,则是在演出结束三天后的一个上午。
这天,林婉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工作室,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浏览着网络上的舆情简报。当她习惯性地点开某家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媒体——人民网的文化频道时,瞳孔骤然收缩,握着咖啡杯的手猛地一抖,差点把咖啡洒出来。
在文化频道首页最显眼的位置,赫然挂着一篇新鲜出炉的评论员文章,标题庄重而有力: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时代生机》
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案例:“从年轻艺人江城的实践看非遗传播新路径”。
林婉的心脏砰砰狂跳,几乎是屏住呼吸,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阅读下去。
文章开篇先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随即笔锋一转,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传播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一刀切”地拒绝与新时代、新受众的对接。
“近期,围绕年轻艺人江城在传统乐器演奏与传播上的一些探索,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认为其将古筝用于演奏流行音乐是‘不伦不类’,有人认为其用略带网感的方式与观众互动是‘哗众取宠’。这些声音,体现了部分人士对传统文化纯粹性的爱护与担忧,其初心可以理解。”
“但是,”文章在这里用了转折,“我们更应该看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在于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如果传统的‘高雅’曲高和寡,只能束之高阁,供少数人品鉴,那么其传承之路必将越走越窄。”
文章重点分析了江城的现象:
“这位年轻人,并非没有‘正宗’的传统技艺。其在公开场合演绎的《广陵散》、《百鸟朝凤》等经典曲目,展现了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得到了业内诸多专家的肯定。这证明,他并非不懂传统,不尊重传统。”
“与此同时,他选择用古筝弹奏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歌曲,用唢呐模仿《恭喜发财》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旋律(尽管是练习),用轻松、幽默甚至略带‘自黑’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与网友互动。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乐器在部分年轻人心目中‘高不可攀’、‘枯燥艰深’的刻板印象,拉近了他们与这些古老艺术形式的心理距离。”
文章进一步强调:
“这种探索,并非是对传统的解构与庸俗化,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基础上的‘活化’与‘创新表达’。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近它、了解它,最终爱上它。这是一种‘先吸引,后深入’的传播智慧。”
“我们乐见更多像江城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播手段,大胆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只要守住传统的‘魂’,其表现形式完全可以更加多元、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文章总结道:
“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与鼓励,少一些苛责与僵化的条条框框。让传统的种子,借助创新的春风,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中,才能最终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真正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蓬勃生机!”
文章立场鲜明,论据充分,语言既保持了官方媒体的庄重严谨,又透露出对新生事物的开放与鼓励态度。
这不仅仅是一篇评论文章,这几乎就是一份来自最高宣传口径的“定调”文书!
“官媒……官媒定调了!”林婉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她几乎是立刻从椅子上弹起来,抓着平板电脑就冲向江城的办公室,甚至忘了敲门。
“城哥!城哥!快看!人民网!人民网发文了!支持我们!”林婉将平板电脑猛地递到刚刚睡醒,还带着点起床气、正端着一杯温水慢慢喝的江城面前。
江城被她的激动吓了一跳,呛了口水,咳嗽了两声,才慢吞吞地接过平板,眯着眼睛扫向那篇文章。
他看得不算快,但脸上的表情依旧没什么太大变化,只是看到文中几次提到他的名字和具体事例时,眼神微微动了一下。
看完后,他把平板递还给激动得满脸通红的林婉,只评价了三个字:
“哦,挺好。”
林婉:“……就……就只是‘挺好’?”她简直要被自家老板这淡定的反应给打败了。这可是人民网!官方定调!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负面舆论和质疑,都被这股最强的力量彻底荡平!从此以后,江城这种“创新传承”的模式,就有了最硬核的护身符和推广理由!
“不然呢?”江城奇怪地看了她一眼,仿佛在问“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他放下水杯,揉了揉还有些凌乱的头发,“既然官方都说了可以创新,那下次活动,是不是可以试试用编钟敲个《卡农》?”
林婉:“!!!”
她看着江城那副认真思考“编钟版卡农”可行性的样子,突然觉得,也许在老板那异于常人的脑回路里,官媒的定调,其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为他正名,而在于……为他后续更“出格”的摆烂式创新,提供了官方许可?
就在这时,江城的手机响了,是非遗协会赵会长打来的。
电话那头,赵会长的声音洪亮而兴奋:“江城!看到人民网那篇文章了吗?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这下子,我们后续的合作就更名正言顺了!‘有趣的非遗’系列视频项目,完全可以加大力度推进!你有什么新想法,尽管提!”
江城听着电话,目光扫过窗外明媚的阳光,语气依旧平淡:
“嗯,看到了。想法……是有一点。”
网络上,#人民网评江城现象#、#官方定调传统文化创新#、#江城获得官方背书#等话题,以火箭般的速度空降热搜榜首,后面都跟着鲜红的“爆”字。
之前所有残余的质疑声,在这一刻,彻底烟消云散。
江城的工作室电话再次被打爆,之前态度暧昧的合作方纷纷回头,带着更优厚的条件,希望能搭上这辆被官方点了名的“顺风车”。
而江城本人,在接完赵会长的电话后,对依旧处于亢奋状态的林婉吩咐道:
“跟厨房说一声,中午想吃红烧肉,要肥瘦相间,炖得烂烂的那种。”
仿佛那篇石破天惊的官媒文章,还不如一顿红烧肉来得重要。
林婉看着自家老板走向洗漱间的背影,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脸上露出了一个无奈又释然的笑容。
也许,这就是江城吧。
外界风浪再大,于他而言,也不过是……一顿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