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盛夏,李家坳生产队利用农闲时间,在室内成功种植食用菌,并且通过鲜销与干储结合的方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先是传遍了东岗公社,紧接着又传到了县里。
这在这个普遍依靠土地刨食、副业不多的年代,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示范效应的新鲜事。
尤其是在当前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这种不占用良田,又能有效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的创新模式,立刻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
这天上午,两辆绿色的吉普车卷着尘土,驶入了平静的李家坳。
车上下来的是县革委会生产组的一位副主任、公社的书记和社长,以及赔同的几名干部。
这阵仗让整个村子都轰动了,社员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好奇而又有些紧张地张望着。
生产队长王振山和村支书周建党早已得到通知,穿戴得整整齐齐,激动又忐忑地在队部门口迎接。
李满仓也被要求在场,他穿着一身干净的半旧中山装,神色平静地站在王振山身后。
“欢迎各位领导来我们李家坳检查指导工作!”王振山上前一步,声音洪亮中带着一丝紧张。
县里的孙副主任是个面容和蔼的中年人,他笑着摆摆手:“王队长,周支书,不用紧张。
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听说你们队在发展集体副业,搞这个食用菌种植方面搞得很有特色,特地来学习取经的!”
一番简单的寒暄后,领导们在王振山和周建党的引领下,首先来到了那几间被改造成菌房的旧仓库。
一走进菌房,那股特有的、混合着菌类清香和湿润泥土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只见屋内搭着一排排整齐的木质层架,架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菌瓶菌袋。
一层层肥嫩的平菇簇拥生长,黑亮的木耳在散射光下如同绸缎,干燥房里挂着的串串干香菇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新引进的榆黄蘑那鲜亮的黄色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好啊!真是开了眼界了!”孙副主任饶有兴致地边走边看,不时拿起一个菌袋仔细端详,“这蘑菇长得真水灵!都是在这些瓶瓶袋袋里种出来的?”
“是的,领导!”周建党连忙回答,然后看向李满仓,“孙主任,这位就是我们队里负责这项工作的李满仓同志,具体的细节让他向您汇报最清楚。”
众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李满仓身上。
李满仓不卑不亢地上前半步,语气沉稳地开始介绍:“孙主任,各位领导,我们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和村里的闲置房屋,种植了平菇、木耳、香菇和榆黄蘑这几个品种。
原料主要就是木屑、麦麸这些农村上的下脚料,成本不高。
关键技术在于菌种的引进、培养基的灭菌消毒,以及发菌期和出菇期的温湿度控制……”
他条理清晰,语言朴实,既讲清楚了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又重点突出了利用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不与粮争地,增加集体收入这几个关键点,听得几位领导频频点头。
“听说你们还搞了干制,应对季节变化?”孙副主任问道。
“是的,”李满仓引着领导们来到干燥房,指着那些干香菇和木耳说,“夏天山上的鲜菇多,味道也好,很多人上山采来吃,我们的价格受影响。
我们就挑品相好的烘干储存,等到秋冬鲜货少了再卖,价格能翻一番还多。平时鲜菇主要供应县钢铁厂食堂和供销社,渠道也比较稳定。”
王振山适时地补充汇报了菌房成立以来为生产队创造的具体收入和给社员带来的实惠。
数字不算巨大,但其稳定性和对社员积极性的调动作用,让领导们非常满意。
“了不起!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灵活经营!”孙副主任赞赏地拍了拍李满仓的肩膀,“李满仓同志,你是个有心人,更有实干精神!这个路子走得好啊!不仅为李家坳找到了好门路,也为咱们全县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公社书记和社长脸上也倍感光荣,连连称是。
视察结束后,在队部简陋的会议室里,孙副主任主持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
他高度赞扬了李家坳生产队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肯定了食用菌种植这项集体副业的成功经验和显着成效。
并表示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希望李家坳能做好“传帮带”,把经验分享出去。
领导们临走前,还特意带走了几份干香菇和木耳的样品,说是要拿去给其他领导看看。
吉普车远去,李家坳却久久不能平静。
王振山和周建党激动得满脸红光,握着李满仓的手使劲摇晃:“满仓!太好了!咱们李家坳这次可真是露脸了!”
消息很快传遍全村,社员们与有荣焉,走路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以前或许还有人对种蘑菇这事心存疑虑,如今连县里的大领导都肯定了,那还有啥说的?
跟着满仓干,准没错!
李满仓看着欢呼雀跃的村民和意气风发的村干部,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上一世村里人帮了自己不少忙,村干部对自己一直不错,今世有能力,在做完自己的事情后,帮村子也发展发展,也是好的。
这次视察和肯定,不仅彻底稳固了菌房在村里的地位,为李满仓赢得了更高的声望。
当然,他也清楚,名声大了,关注多了,也需要更加谨慎。
但无论如何,今天对于李家坳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好日子。集体的道路,在他的引领下,越走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