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最后一捆庄稼归仓,打谷场上的粮食也晾晒完毕,分到了各家各户。
李家坳人的目光,已迫不及待地投向北坡参田。
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信守承诺,在秋收结束后的第三天,再次乘坐吉普车来到了李家坳。
这一次,他们带来了更详细的播种方案和全套工具。
参田边,全村能抽调的劳力几乎都聚集于此,鸦雀无声,只有秋风拂过山坡的细微声响。
专家们,尤其是栽培研究室的刘工,成了绝对的主角。
“乡亲们,参籽娇贵,下种是个精细活,关系到未来几年的收成,大家一定要看仔细,听明白!”刘工的声音洪亮,在山坡上传开。
他亲自示范,先用特制的木质滚压器将参床床面轻轻压实、刮平,确保床面平整,土壤细碎。
然后,他拿起一个底部布满均匀小孔的木质播种壶,里面装满了棕红色的参籽。
“看好了,播种要匀,不能深也不能浅。”刘工一边说,一边沿着做好的标线,匀速前行,手腕有节奏地轻轻抖动。
参籽通过小孔,如同均匀的雨点,洒落在平整的床面上。“每亩用种量要严格控制,大概五斤左右,咱们这130多亩地,种子刚好够,大家务必精细,不能浪费!”
接着,他用细孔筛子,将湿润的细土均匀地筛在播好种的床面上,覆盖厚度严格控制在两到三厘米。“覆土是关键,太厚了芽子顶不出来,太薄了容易干,也不抗冻。”
最后,他再次用轻型的木板轻轻镇压床面,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
整个过程严谨而流畅。
社员们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李满仓看得尤其认真,结合自己空间书籍里的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
示范结束后,专家们将带来的几十个特制播种壶和镇压器分发下去。
社员们以家庭或小组为单位,划分区域,开始小心翼翼地模仿操作。
李满仓带着自家人负责一片区域。他学得极快,动作甚至比专家示范的还要稳定、精准。
铁柱、铁蛋负责用滚压器平整床面,春梅、夏竹细心地将参籽装入播种壶。
李满仓亲自负责播种和覆土的关键步骤,王秀芹和李满屯则跟在后面做二次检查和补漏。
整个山坡上,人们弯腰忙碌,神情专注,只有播种壶沙沙的声响和偶尔压低声音的交流。
人多力量大,加上前期准备充分,原本预计需要三四天的工作,仅仅用了两天时间,一百三十多亩参田,全部播种完毕!
看着那一片片覆盖着新鲜土壤、整齐划一的参床,所有参与劳作的人,无论是专家还是社员,心中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期待。
播种结束的当晚,生产队再次召集全体社员大会,三位专家详细讲解了接下来至关重要的冬春两季管护流程。
土壤专家张工拿着粉笔,在临时支起的黑板上写下要点,声音清晰而严肃:
“各位乡亲,种子下了地,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大半年,直到明年幼苗出土,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成败!大家务必牢记!”
“第一,覆盖防寒。这是重中之重!明天开始,就要着手准备干稻草,在参床上铺五到十厘米厚,边缘一定要多铺出去十到十五厘米,防止边上的土冻坏了。铺好后,上面要薄薄地压一层一到两厘米的土,既防风,又保温。”
“第二,积雪管理。冬天下雪是好事,但雪太厚了,开春一化,水渗到参床里,种子就得烂!所以,参床周围堆得太厚的雪要及时清走,但床面上留一层薄雪保温是可以的。”
“第三,巡查防护。不能种下去就不管了!每隔三两天,必须派人上来看看,稻草有没有被风吹跑?有没有被老鼠、野兔子扒开?发现了要及时补,有鼠洞要按规范投放鼠药,但必须远离参种!”
“等到明年开春,地化冻了,但苗还没出来的时候,更得小心。”
“第一,撤覆盖物。不能一下子全掀开!要分两三次,慢慢撤掉稻草,让种子慢慢适应外面的温度。撤下来的稻草别扔,堆起来沤肥,以后还能用。”
“第二,土壤疏松。撤草后,用小耙子,轻轻地把床面耙松,别超过三厘米深,让土透气,但千万不能碰到种子!”
“第三,防旱保墒。春天要是干,就得在早晚用喷雾器轻轻喷水,不能大水漫灌!万一碰上倒春寒,赶紧用塑料布或者无纺布临时盖一下,等天暖和了再拿掉。”
“第四,清除杂草。看到草,就用手拔,不能用任何除草剂!拔的时候要轻,不能伤了种子,不能坏了土。”
专家们讲得细致,社员们听得认真,不少人还用铅笔头在小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录着关键。
最后,刘工总结道:“园参种植,周期长,投入大,考验的就是咱们的耐心和精细!只要按照这个流程,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有信心,等到四五年后,这片山坡,就是你们李家坳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明年春天化雪后,我们会再来检查指导。这个冬天,就拜托各位了!”
专家们的话语,如同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每一位社员的心头,但更点燃了他们眼中奋斗的火焰。
送别专家后,王振山和周建党立刻安排人手,筹集稻草,组织冬季巡逻队,将一百三十多亩参田的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小组和人头。
李满仓站在夜幕下的北坡,望着那片沉寂下去的土地,心中澄澈。他知道,真正的守护,从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不仅是对参田的守护,更是对他为李家坳规划的未来的守护。
金种已深埋,静待冰雪覆盖,亦静待春雷惊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