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生长稍慢,但每次采收下来,那黑亮、厚实、富有弹性的耳片,都让社员们爱不释手,都知道这是能卖上好价钱的好东西。
烘干后的木耳被小心地储存起来,等待更好的销售时机。
香菇虽然产量相对较低,生长周期也长,但其独特的浓郁香气和优良的品相,让它在李满仓通过胡秋萍家联系的渠道上,卖出了令人惊喜的价格。
当第一笔卖干香菇的款项比同等重量的粮食高出十倍都不止入账生产队集体时,所有社员都真切地认识到,这小小的蘑菇,确实是能下金蛋的母鸡!
成功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收益,彻底点燃了李家坳社员们扩大种植规模的热情。
不用王振山和李满仓多动员,大家伙儿的心思就都活络了起来。
扩大规模,首先需要更多的菌种菌丝。
这一次,李满仓没有独自行动。
他找到了胡秋萍,将扩大种植的想法和需要更多菌种的请求和盘托出。
如今,胡秋萍帮忙弄来初始菌种的事情在村里已经不是秘密,大家对这位背景不凡、却肯为村里办实事的女知青都充满好感。
胡秋萍很爽快地答应了。
她亲眼看到了食用菌种植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的变化,也乐于促成这件事。
她再次通过家里的关系,联系了省农科院的研究站,这次不仅购买了更多的黑木耳、香菇、平菇菌种。
还尝试性地引入了一种名为“榆黄蘑”的新品种,这种蘑菇颜色鲜黄,口感鲜嫩,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前景。
当胡秋萍带着新的菌种回到村里时,受到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欢迎。
“胡知青,辛苦你了!”
“胡姐姐,谢谢你啊!又帮咱村弄来这么好的菌种!”
“快歇歇,喝口水!”
村民们淳朴的热情让胡秋萍有些动容。
她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城里、也不同于知青点那种小圈子的温暖和接纳。
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生产队的这项集体副业中。
菌种的扩大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总不能一直依赖外购。
李满仓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他决定在村里建立小型的菌种扩繁能力。
他挑选了几个心灵手巧、做事细致的社员,其中就包括胡秋萍和夏竹(她放假在家,对这方面很感兴趣),组成了一个“菌种小组”。
李满仓将自己从空间书籍中学到的、以及资料上提到的菌种分离和扩繁的初级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他们在菌房旁边又清理出一间小屋,作为简易的接种室。
李满仓土法上马,指导大家用木板和玻璃制作了简单的接种箱,虽然简陋,但能有效减少杂菌污染。
灭菌还是采用蒸锅常压灭菌的老办法,但操作流程更加规范。
李满仓亲自示范,如何在高度的无菌意识下用酒精消毒,火焰灼烧工具,从生长优良的原始菌种中,挑取一小块菌丝,转移到新的、灭菌后的培养基,通常是煮熟的麦粒或木屑培养基上。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
胡秋萍学得格外认真,她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强,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夏竹虽然年纪小,但手很稳,眼神专注,在李满仓的指导下,也成功接种了好几瓶。
看到自己亲手接种的瓶子里,白色的菌丝渐渐蔓延开来,那种成就感让她兴奋不已。
“成功了!爹,你看!我做的菌种也长出来了!”夏竹举着一个小玻璃瓶,跑到李满仓面前,小脸激动得通红。
李满仓接过瓶子,仔细看了看,菌丝洁白浓密,生长良好。
他赞许地摸了摸女儿的头:“嗯,做得很好!以后咱们村自己就能做菌种了!”
这话让所有参与菌种扩繁的人都倍感自豪。
这意味着,李家坳在食用菌种植这条路上,真正迈出了独立自主的第一步,降低了对外的依赖,也降低了成本。
随着新一批菌种的不断产出,以及从省城购回的大量菌种到位,食用菌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
生产队又整理出三间闲置的仓库,全部改造成了菌房。
更多的社员被吸纳进食用菌种植小组,按照李满仓制定的规程,负责不同菌房的管理、采收和初步加工。
村子里飘荡的菌类清香愈发浓郁。
下工后,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常常围绕着蘑菇的长势、采收的技巧和销售的情况。
这项集体副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更悄然改变着村子的精神面貌,凝聚了人心。
胡秋萍作为连接外部技术和资源的关键人物,以及菌种小组的技术骨干,在村里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
她不再是那个带着疏离感的省城知青,而是真正融入了李家坳,成为了被村民们认可和信赖的“自己人”。
这种融入,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价值感。
李满仓看着这一切,心中欣慰。
食用菌种植的成功,不仅是一条财路,更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李家坳村民依靠智慧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而他,作为点燃这颗火种的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在村里的影响力,为他未来的更多计划,铺平了道路。
春耕过后,田野里的庄稼一片葱绿,农活暂时进入了相对轻闲的田间管理阶段。
李满仓安排好家里的药材地和菌房的事务,便再次背起猎枪,带着火云进了山。
一方面是为了狩猎,补充肉食和收入;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那几株浇过灵泉水的人参长势如何,顺便巡查一下自己的“领地”。
初夏的长白山,层林尽染,绿意盎然。
高大的乔木舒展着茂密的枝叶,林下灌木丛生,野花星星点点,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蒸腾的清新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时不时的远处传来几声兽吼,生机勃勃。
李满仓行走在熟悉的兽径上,火云在前面灵活地探路,耳朵不时机警地转动着。
他的感官经过灵泉水的强化和长期的狩猎锻炼,变得异常敏锐。
就在他深入一片针阔混交林,准备前往人参生长的那片向阳坡时,火云突然停下了脚步,喉咙里发出极低的、警示性的呜咽,身体微微伏低,盯着左前方的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