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下午,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雪地上。
在王振山和周建党的组织下,一个前所未有的“集体迎新春联欢会”在修缮一新的队部大仓库里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仓库中央清理出了一片空地,权当是舞台,四周摆满了长条凳、马扎,甚至还有孩子们搬来的磨盘和树墩。
男女老少,只要能走动的,几乎全来了,四百多号人把仓库挤的满满当当。
这年头,哪有什么集体活动啊,为了节省,一般大家都我在屋里猫冬。
也就李家坳今年进项多,大家伙吃的好,穿的暖。
联欢会没什么高大上的节目,全是社员们自编自演,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质朴的幽默。
铁柱、铁蛋、铁牛和几个半大小子,憋红了脸表演了一段“忠字舞”,动作虽有些笨拙僵硬,但那股子认真劲儿赢得了满堂彩。
春梅、夏竹带着村里几个要好的姑娘,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清脆的歌声在仓库里回荡,带着少女特有的朝气。
秋菊和冬兰也壮着胆子,在大家的鼓励下,背了一首在学校刚学的《锄禾》,奶声奶气,却格外认真,引得大伙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就连平日里最老实的老庄稼把式李老栓和周老六,也被众人起哄,涨红着脸吼了一嗓子不成调的东北二人转片段,那破锣嗓子逗得大家前仰后合,他们自己也挠着头嘿嘿直笑。
李满仓和家人坐在靠前的位置,王秀芹和李孙氏看着台上的孩子们,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李满屯和周围的汉子们大声叫好,互相递着自家炒的南瓜子。
活动的最高潮,并非表演,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家宴”。
这是周建党媳妇出的主意,得到了王振山和妇女主任的大力支持。
规则简单却极富创意:每家每户,都出一个自家最拿手、最能代表年味的菜,用统一的海碗装好,送到仓库隔壁临时整理出来的大房间里。
每碗菜都对应一个编号,就连负责登记的妇女主任,也不知道哪个编号对应哪家,这是为了防止互相攀比。
表演结束后,王振山站在前面,声音洪亮地宣布:“乡亲们!静一静!
下面,就是咱们今天最实在的环节,抓阄品年味儿!
看到旁边屋里的菜了吗?都编上号了,现在,每家派个代表,上来抓阄!
抓到几号,今晚你就端几号那碗菜回家,尝尝别人家的手艺!”
“噢!”
这下可彻底点燃了全场的气氛!
孩子们兴奋地尖叫,大人们也摩拳擦掌,满脸期待。
这不仅仅是吃一道菜,更是一种新奇的联系和分享,是对一年辛勤劳作后,家家户户不同滋味的集体品尝。
“都排好队!一个一个来!不许偷看啊!”王振山笑着维持秩序。
队伍排成了长龙。
家家户户的代表,无论是当家的男人,还是利索的妇女,甚至是跃跃欲试的半大孩子,都小心翼翼地将手伸进那个蒙着红布的大箩筐里,抓取那个决定今晚“口福”的纸球。
李满仓家,派去抓阄的是冬兰。
小丫头又紧张又兴奋,在哥哥姐姐和爹爹鼓励的目光下,踮着脚,将小手伸进箩筐,摸索了半天,紧紧攥着一个纸球跑了回来。
“爹!我抓到啦!”冬兰献宝似的将纸球递给李满仓。
李满仓展开一看,上面用毛笔写着“三十七”。
“三十七号,不知道是谁家的。”王秀芹好奇地张望。
“管他谁家的,晚上端回来尝尝就知道了!”李满屯笑道,“咱家出的可是你嫂子最拿手的猪肉炖粉条,那大肉片子,厚实!看谁有口福吃到咱家的!”
另一边,王振山家抓到了“十五号”,周建党家抓到了“八号”……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惊呼或笑声。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菜肴混合的香气,有红烧肉的浓油赤酱,有酸菜汆白肉的酸香,有油炸丸子的焦香,有炖鱼的鲜香……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李家坳独一无二的、充满集体温情的年味儿。
李满仓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目光扫过一张张满足的笑脸,心中感慨。
这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超越了简单的分肉,它将每家每户的情感通过食物联结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村子的凝聚力。
经此一事,李家坳更像一个紧密的大家庭了。
活动圆满结束。
家家户户端着属于自己编号的那碗菜,互相打着招呼,议论着、猜测着,欢声笑语洒满了回家的路。
李满仓端着那碗“三十七号”菜回到家。
打开一看,是一碗用料扎实的小鸡炖蘑菇,鸡肉炖得烂糊,榛蘑吸饱了汤汁,香气扑鼻。
看这分量和卖相,像是赵大虎家或者跟他家关系近的猎户家的手艺。
晚饭的餐桌格外丰盛。
自家准备的菜肴摆满了两个女儿炕桌,中间则放着那碗来自“三十七号”的、代表着集体缘分的小鸡炖蘑菇。
“来,都尝尝,看是谁家的手艺。”李满仓给每个人碗里都夹了一块鸡肉。
“嗯!真香!”冬兰吃得满嘴油光。
“这蘑菇味儿正,是山里的好榛蘑。”王秀芹品尝后点头称赞。
一家人围坐,分享着自家的美食,也品尝着别家的心意,屋内暖意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开始响起,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宣告着除夕夜的正式来临。远处,似乎也能听到别家传来的隐约笑声。
李满仓站在门口,望着夜空中偶尔亮起的烟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王德贵的威胁,日本人的阴影,依然存在。
但这个夜晚,李家坳用它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温暖的底色。
这个年,注定会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深刻而温暖的印记。
它让人们在严寒中感受到了集体的热量,也更加坚定了李满仓守护这一切的决心。
夜色渐深,守岁开始。
而温暖与希望,如同每家每户窗棂里透出的灯火,在这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里,静静闪烁,驱散着冬夜的寒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