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体与结构强化组”,项目组正围在一个三维建模投影图前争论不休。图中标注着航母主龙骨与中央舱段的多处锈蚀区域,红色标记密密麻麻,仿佛血迹斑斑。组长苦着脸道:
“钢板老化程度超出预期,按现有工艺,哪怕抢修也得至少六个月。”
“升降机区也不敢继续加固,现在承重极限撑死35吨,舰载机全武装起飞都成问题。”
伍思辰没说话,缓缓走到操作台前,抬手把三维图像放大至毫米级细节,然后转头看向元逸尘:“他们用的是三十年前的航母钢标准?”
元逸尘点点头,“型号是Ah36。耐压够了,但抗疲劳性不行。”
“难怪。”伍思辰从怀里抽出一个随身终端,调出一组配比公式,迅速调用系统中积攒的灵感值,开始演算材料参数。
不出五分钟,他写下了一组新的材料构成式,掏出便携合金试炼仪,当场带着组内技术人员提炼样品。只见高频热流划过,舱室中升起一股淡蓝色的金属雾气,十分钟后,一小块闪耀着深银光泽的试样冷却完成。
技术员满脸狐疑地放入测试仪中,紧接着,整个房间一片鸦雀无声——
“抗拉强度提高了4.7倍!疲劳极限提升三倍以上……密度还更轻!?”
“我的天,这已经不是常规舰材,是军舰界的合金神话啊!”
“这是什么?!”组长激动地几乎把试样贴脸看。
伍思辰耸耸肩,淡然道:“姑且叫它‘新型hx复合结构钢’,材料学上你们可以编号hx-245t。用它替换升降甲板钢板,就能撑得住双发全挂重载起飞。”
组员顿时炸锅:“这简直是材料界的天尊!”
“别急。”伍思辰补了一句,“材料升级只是第一步,我还建议你们调整中段水密舱与侧推力分区布局,原设计分布不合理,抗沉系数不达标。”
说罢,他亲手在三维图上画出一套全新密舱封闭系统与舱段钢骨增强布局,几乎是推翻原图重新画。
组员们一边猛记一边发出如痴如醉的赞叹:“这哪是技术顾问啊,这怕不是我们组未来的信仰之源!”
元逸尘忍不住轻咳一声,半开玩笑半认真道:“冷静点,他才来第一个组呢,后面还有八组要走。”
众人顿时露出如丧考妣的表情,谁也不愿让这位“材料天尊”离开。
而伍思辰则轻轻一笑,袖子挽起:“别急,一个一个来。接下来,去哪组?”
元逸尘翻开计划本:“舵机推进器修复组,正为螺旋桨轴承头疼。”
伍思辰点点头,转身迈步,语气轻描淡写:
“那带着我去看看吧”
在通往舵机与推进器修复组的通道上,刚一打开隔热门,便迎面扑来一股刺鼻的机油与锈蚀混合气味。厂房内巨大的螺旋桨轴体横陈在支架上,整条轴系上布满锈斑与裂纹,像是一条病入膏肓的钢铁巨蟒。
项目组成员围着一台舵机调试台唉声叹气,其中一位老工程师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偏转数据苦笑道:
“这批轴承受海水侵蚀太久,咱们用的防腐层根本扛不住,现在连微调都跳数值,舵机扭力偏差足足有3度。”
“推进器系统延迟严重,响应滞后,海上操控跟蹒跚学步似的……这还打什么海战?”
听到这里,伍思辰没急着开口,而是走上前,一边观察轴体疲劳数据,一边用指甲轻刮螺旋桨边缘的一处腐蚀点,淡淡问道:
“你们用的是什么型号的轴系钢?1cr13?”
项目组工程师点点头,带着些许不甘:“已经算是比较抗海水腐蚀的老型号了,可惜这艘船放太久,早就失效了。”
伍思辰点头,随即从随身终端中调出一段公式,接着走到旁边的合金试验柜前,翻出几种备用材料,组合配比并亲自操刀操作。
不一会儿,一块深色合金试样被锻压出来,表面带有肉眼可见的双层微晶结构,冷却后呈现出独特的深灰蓝色光泽。
伍思辰将其投递进分析仪,不等数据全出,就自信道:
“这是我优化过的‘qcN-67复合钛铬合金’,专门针对高盐高压海水环境设计,耐腐蚀性提升6倍,热膨胀系数降低15%,最关键——它还能自带微裂纹修复特性。”
技术员一边读取数据,一边震惊地转头:“这、这合金能做到自修复!?”
“对,外层在海水中与特定盐离子发生反应,能逐步填补金属细裂口。”
与此同时,伍思辰顺手调出了001航母现役舵机的反馈系统曲线,把误差对比图调出,片刻后说道:
“还有这个舵机控制模块。你们在用的pId调参老版本太旧了,我这有个改进型:‘自适应航向微调算法’,能把转向延迟从180毫秒压缩到40毫秒,精度提升三倍。”
众人还没从震惊中缓过来,伍思辰又接着说:
“还有,001没配‘应急掉头系统’吧?我建议加上。我这有一套‘异向涡推+反舵伺服’模块,只要稍改结构,就能实现战时90秒内完成最大舵角反转,提高在导弹规避时的生存率。”
一旁的高级工程师声音都有些哆嗦了:“你不是材料天尊么……怎么现在还是动力圣手?”
“你就说你要不要加。”伍思辰笑着把设计草图甩到投影台上,“整套应急掉头方案,包括自动启停、惯性控制和防晕浪算法,我都打包好了。”
现场顿时掌声雷动,不是那种走过场的客套式鼓掌,而是那种压抑了许久的沸腾情绪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出来。有人甚至忍不住吹起了口哨,有工程师小声感慨:“我干航母二十年,从没见过谁能三分钟解决我们困扰三个月的难题。”
元逸尘站在一旁,看着激动的项目组成员们,忍不住扶额轻叹:“才第三组,就搞成这样……后面六组,该怎么跟进啊?这架势,不是要把航母每个螺丝都拆一遍重装吧……”
但他也明白,那不是牢骚,而是发自内心的敬服。
伍思辰收起手中终端,将一张满是草图和热力模拟的电子稿迅速存档。他理了理袖口,拍拍衣服,神情平静却锋芒毕露:
“别急,今天我就把这条老航母——从骨架到心脏、从血管到神经,一条条换新。”
他说得云淡风轻,像是在说给一架电脑重装系统。
但现场每个人都听得热血澎湃。那是对过去几十年国产航母技术断档的一次正面宣战,是对老一代人梦想的一次接力冲刺。
等伍思辰迈步离开,工程师们却久久不愿散去,仿佛连他站过的地方都变得不同寻常了。
“我觉得,刚才空气都是热的。”一位年轻工程师小声嘀咕。
“他来不到一个小时,我们部门的核心瓶颈就理清了。”组长咂舌,“这就不是技术,是……外星支援。”
“伍总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一句话,不知是谁先说出口,顿时开始在人群中流传。
最先是动力组的人在食堂说的,然后是船体组的技术员在走廊重复,最后连造船厂的保安大叔都带着半开玩笑的口气说:
“航母还有问题?快请伍总来!”
这句话,就像一枚悄然种下的口号,开始在整个达利安造船厂蔓延开来。短短半天,“伍总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成了这片工业重地最流行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