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进程来到1977年夏天,希贤同志再次肩负起推动时代发展的重任,将工作重心聚焦到科教领域。早在正式投入相关工作前,他就已着手调研规划。六月的一个午后,蝉鸣声中,主管科教工作的王同志推开招待所房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格外触动:墙上悬挂着一幅大幅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着不同颜色的小旗——红旗标注高校,蓝旗标注重点中学。希贤同志正站在地图前,手中的红蓝铅笔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名称间轻轻敲击,桌面发出的“笃笃”声,传递着对科教事业的急切关注。
“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待遇必须向大学教师标准靠拢!”希贤同志突然转身,铅笔尖落在桌上的《中小学师资状况统计表》上,其中“某省中学物理教师平均学历为初中”的条目,被他用红笔圈出,格外醒目。王同志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只听希贤同志继续说道:“发展科技必须先重视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你看这份数据——十年间,合格的数理化教师严重短缺,外语教学更是面临断层,长此以往,后续连教授高等数学的师资都会成问题!必须集中资源办好重点学校,教材也要重新编写,摒弃那些脱离知识本质的内容,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成果。最重要的是,要为科研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否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在后续一次科教工作研讨会上,希贤同志将茶杯放在桌上,些许茶水溅到桌布上,他却无暇顾及,语气坚定地强调:“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科技发展是核心支撑!空喊口号没有意义,关键要掌握真知识、培养真人才!当前我们与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必须抓紧追赶!” 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进一步阐述:“教育发展要兼顾普及与提高——既要推动基础教育覆盖更多人,也要让重点院校集中培养优质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必须通过考试!以严格规范的考试,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说到这里,他稍作停顿,语气更为郑重:“要在全社会树立新风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与工人、农民一样,都是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劳动者,应当得到尊重!”
七月盛夏,一份明确科教工作方向的重要文件正式确定。当天秘书宣读文件内容时,希贤同志坐在藤椅上,目光望向窗外——梧桐树上新生的嫩芽鲜嫩欲滴,随风轻晃,仿佛象征着渴望学习的年轻一代。他指尖在扶手轻轻轻敲击,当听到“优先恢复科教领域正常秩序” 的表述时,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眼底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这份文件,对他而言不仅是工作推进的依据,更是打破科教发展阻碍的重要保障。
然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远超预期。一天在办公场所,墙上的自鸣钟敲响三下,希贤同志正用放大镜查看《全国高校师资统计表》,其中“某省中学物理教师平均教龄仅 2.8 年”的数据让他停下了动作。他放下放大镜,轻轻按压眉心,脑海中浮现出前几日视察某高校的场景:实验室里,一台本应用于精密实验的天平被搁置在墙角,上面放着一个玻璃罐,罐中装着日常物品,旁边还有一张写着“物品利用”的纸条;墙上贴着的旧标语,与实验室应有的学术氛围格格不入。
彼时他虽未正式全面接管相关工作,但对全国科教领域的困境早已了然于心。部分固化的思维观念,像一层束缚,影响着工作推进。有次与老同志交流时,对方曾劝他“工作节奏放缓些,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希贤同志却摇了摇头,指着桌上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报告》说:“国家发展刻不容缓!再拖延几年,不仅优秀人才会错失成长机会,科技队伍的断层问题还会加剧,后续弥补起来难度更大!”
因此,在讨论工作分工的重要会议上,他走到摆放着模型的桌子前。桌上有飞机、火炮等模型,还有一个蒙着薄尘的火箭模型。希贤同志伸手将火箭模型向前挪动,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语气沉稳却充满力量:“过去在艰苦环境中,我们依靠有限条件开展建设;如今国家要推进现代化,必须打破陈旧观念!要让年轻一代学习专业知识,未来才能在航天、科技等领域实现突破,让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在场的工作人员看着桌上的火箭模型,心中都燃起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天夜晚,希贤同志书房的灯依旧亮至深夜。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一份泛黄的《高校人才选拔情况报告》上,也照亮了压在报告上的铜镇尺——镇尺上刻着“教书育人”四个字,边角已被磨得光滑,是早年一位教育工作者赠予他的。报告中有一行红笔批注的“数学科目最高分37分”,格外引人深思。希贤同志手指轻轻抚过这行字,随后拿起笔,在旁边补充道“必须改革人才选拔机制,确保选拔出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员”。
不久后,他在与某工学院负责人张同志谈话时,特意从柜子里取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个巴掌大小的古代活字盘,上面的活字虽有磨损,却仍能看到清晰的刻痕。希贤同志捧着活字盘,手指轻轻触摸活字,笑着问张同志:“古代工匠发明活字印刷术时,或许没想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会用类似的传承精神,编写现代科技领域的教材吧?”没等对方回应,他便将活字盘放在桌上,语气严肃起来:“高校选拔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要严格规范,不符合标准的绝不录取!”他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桌上的茶杯随之轻响,“此外,无论考生背景如何,都要一视同仁,绝不允许因特殊关系破坏选拔公平!”
张同志听到这番话,不禁想起此前一起考试纪律事件——有考生在重要考试中出现违规行为,事件发生后,曾有人试图干预处理。希贤同志得知此事后,在相关材料上郑重批注“考试纪律必须严格遵守,不容徇私”,字迹工整有力,旁边还特别注明“凡违反纪律者,一律依规严肃处理”。这份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让所有试图破坏规则的人都打消了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