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九章 申遗传捷报 文明共传承
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函的那个清晨,苏赫巴鲁苏木的草原上刚泛起鱼肚白。周师傅拿着库尔曼递来的邮件打印件,手指反复摩挲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行字,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 从太爷爷周老栓编经筒的清末,到父亲周春生守信物的战乱年代,再到如今全球传承的和平时期,三代人守护的手艺,终于要站上世界文明的舞台。
申报工作启动后,陈列馆成了临时 “申遗办公室”。周师傅和库尔曼牵头,周明、帖木儿负责整理数字化资料,老巴图则坐在羊毛毡上,口述巴氏家族守护经筒的细节,由志愿者记录成文字。为了让申报材料更鲜活,他们还特意从经筒数字博物馆调取了 3d 扫描数据,制作了 “混编技艺演变图谱”,从周老栓的 “双经纬编织术”,到当代的 “跨材料混编创新”,每一个技术节点都配着实物照片与传承人访谈视频。
“这里得补充草原植物染的细节,” 库尔曼指着材料里的染色工艺部分,从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爷爷巴图记录的‘胡汉青’染色秘方,里面写着蓝刺头要在晨露未干时采摘,茜草要和羊脂一起煮,这些老法子不能漏,是混编技艺的根。” 周师傅点头,立刻联系李教授,让他从文物修复的角度,为秘方的科学性做佐证 —— 李教授很快回复,说通过检测百年经筒的羊毛纤维,证实了秘方中 “羊脂固色” 的有效性,这是草原匠人智慧的结晶。
跨国支持也成了申遗材料的 “亮点”。马克从澳大利亚寄来当地羊毛与竹丝混编的实验报告,证明混编技艺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娜仁老师阻织蒙古国 10 所学校,写了 “混编技艺对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影响” 调研报告,附上千名学生的手写信;甚至连埃及的棕榈叶匠人、日本的樱花纤维传承人,都录制了视频,讲述混编文化如何启发他们的创作 ——“它让我们明白,不同文明的手艺,能像竹丝与羊毛一样,编织出共同的美好。”
申报材料提交后的半年里,所有人都在忐忑中等待。周明每天登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刷新申报进度;帖木儿则在 “云上经筒” 平台发起 “# 为混编申遗加油 #” 话题,全球传承人纷纷晒出自己的混编作品与祝福视频,话题阅读量很快突破 2 亿次;老巴图更是每天都去胡杨林的石龛前,用草原的方式祈福,他说:“经筒听了百年故事,肯定能把咱们的心意,传到联合国去。”
2025 年 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结果终于公布 —— 胡汉混编技艺成功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时,苏赫巴鲁苏木正举办年度经筒文化节,广场上的大屏幕刚播放完评审结果,人群瞬间沸腾。牧民们唱起草原民歌,汉地匠人拉起二胡,孩子们举着迷你经筒挂件,在雪地里跳起了舞。老巴图拄着拐杖,走到舞台中央,接过周明递来的申遗成功证书,声音哽咽:“我父亲、我爷爷,还有周老栓掌柜,他们没白守…… 这手艺,成了全人类的宝贝!”
全球的庆祝活动同步展开。悉尼博物馆的 “跨洲混编挂毯” 前,马克带着观众唱起《友谊地久天长》,挂毯旁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各国传承人的祝福;乌兰巴托的学校里,巴特和同学们用羊毛编了巨大的 “非遗” 字样,挂在教学楼顶;平遥古城的南大街上,混编年货市集重新开张,摊主们把 “申遗成功” 的字样,编进了竹丝羊毛挂毯,游客们争相购买,说要把 “人类非遗” 的祝福带回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意在巴黎总部,举办了 “胡汉混编文化展”。周师傅、库尔曼带着周明、帖木儿和巴特,作为传承人代表出席。展厅中央,百年经筒的复制品与数字博物馆的 VR 设备并列,观众既能近距离观察经筒的编织细节,又能通过 VR “穿越” 到清末草原,感受周老栓与巴特尔的创作场景。周明在展会上做了 “数字化传承” 的分享,他展示的 “全球混编创意库”,让在场的专家纷纷赞叹:“这是让非遗活在当下的最佳实践,为全球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展会结束后,周师傅和库尔曼带着孩子们,去了巴黎的塞纳河畔。周明从包里拿出一个迷你经筒挂件,挂件上编着 “巴黎 — 青格勒敖包山” 的路线图;巴特则掏出一张画纸,上面是他设计的 “全球混编传承计划”—— 要在五大洲建 “混编工坊”,让每个大洲的传承人,都能用上当地材料,编出有地域特色的经筒。“以后,咱们的经筒故事,要在全世界的草原、城市、森林里,一直讲下去,” 周明看着塞纳河的波光,眼里满是憧憬,“就像太爷爷当年走商道一样,只是现在,咱们走的是文化的‘商道’,传的是文明的情谊。”
回国的飞机上,周师傅看着窗外的云海,手里握着那半截竹刀碎片,库尔曼则摩挲着巴特尔传下的铜制羊毛梳。这两样传承百年的信物,如今又多了一层意义 —— 它们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是国家的瑰宝,更是人类文明交融的见证。周师傅忽然想起,太爷爷周老栓编经筒时,曾在羊皮纸上写过一句话:“竹丝连汉地,羊毛系草原;手艺无边界,情谊永流传。” 百年后的今天,这句话终于有了最圆满的诠释。
飞机降落在内蒙古的机场时,雪又开始下了。胡杨林的叶子早已落尽,但石龛里的经筒,却在岁月的守护中,愈发璀璨。周师傅、库尔曼、周明、帖木儿、巴特,还有无数的传承人,正带着这份 “人类非遗” 的荣光,继续走在传承的路上 —— 他们知道,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会有更多人爱上混编技艺,会有更多文明在手艺的连接中交融,会有更多人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智慧,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
雪落在经筒的石龛上,落在陈列馆的屋顶上,也落在每个传承人的心里。那只跨越百年的经筒,那门连接世界的技艺,那份温暖人心的情谊,将永远在时光里,编织着文明的美好,传递着人类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