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雪鹰探土星
次年三月,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架下,“木星雪鹰文创” 被小心翼翼地装入运载火箭整流罩。托合提带着跨国研发团队站在观礼区,身后是通过全息投影 “到场” 的全球非遗人 —— 湖南的陈师傅举着竹编雪鹰,马赛的妮娅捧着珠饰挂件,因纽特的卡娅展示着冰雕纹样,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枚承载着人类文明代码的挂毯上。
“30 分钟后进入发射倒计时,各系统状态正常。” 广播里传来航天指挥中心的声音,托合提打开桦木工具盒,取出爷爷传下的老凿子,轻轻贴在胸前 —— 这把刻过阿勒泰第一只雪鹰的工具,此刻正与 3.8 亿公里外火星传承碑的信号产生共振,屏幕上,火星传承碑的指示灯与发射塔架的灯光同步闪烁,像是跨越星际的 “文明接力”。
“10、9、8……3、2、1,点火!” 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喷涌着橘红色火焰直冲云霄,托合提身边的青少年研究员们欢呼着举起 “木星雪鹰” 模型,阿依娜的声音带着哽咽:“雪鹰要去木星了,它会带着我们的代码,和宇宙打招呼!” 通过实时传输画面,全球用户在星际非遗数字博物馆见证了这一时刻,弹幕里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祝福:“愿地球文明在宇宙中闪耀!”
火箭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后,托合提团队马不停蹄启动 “土星非遗文创预研”。土星的挑战比木星更复杂 —— 土星环的冰粒撞击、超低温(-191c)、强磁场,要求材料不仅要耐极端环境,还要能与土星环的冰质结构 “共生”。“我们需要一种能在冰粒撞击下自我修复的材料。” 航天工程师指着土星环境模拟数据,“或许可以从因纽特冰雕工艺里找灵感。”
卡娅通过全息协作舱传来因纽特传统 “冰胶配方”—— 用北极冰藻提取物与动物油脂混合,能在低温下形成弹性胶层。斯兰别克立刻将这一配方与湖南竹编工艺结合,研发出 “冰韧竹丝复合材料”:在竹丝中注入改良后的冰胶,外层覆盖纳米防护膜,经过模拟土星环冰粒撞击测试,材料受损后 24 小时内即可完成自我修复。“这是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托合提拿着测试样本,兴奋地向团队展示。
六月,“土星雪鹰文创” 核心方向确定:主体为 “环土星非遗观测仪”,采用 “冰韧竹丝复合材料” 制作主体框架,框架外侧镶嵌马赛珠饰(每颗珠子含微型冰粒传感器,可监测土星环冰粒运动),内侧刻着巴西红木绘制的 “太阳系非遗星图”—— 将地球雪鹰、月球竹纹、火星红纹、木星红斑的符号,按行星轨道排列,形成 “太阳系文明链条”;观测仪顶部安装 “星际代码增幅器”,可接收木星挂毯的信号,将非遗代码放大后传输至太阳系边缘。
与此同时,“青少年星际传承矩阵” 正式落地。来自全球 50 各国家的 100 名青少年研究员,按行星分为 5 各小组(地球组、月球组、火星组、木星组、土星组),通过数字库 “星际协作平台” 参与对应星球的文创优化:地球组收集本土非遗符号,月球组完善竹编回纹代码,火星组优化红纹适配性,木星组调试挂毯传感器,土星组则设组观测仪的冰粒防护结构。巴西男孩里卡多带领的土星组,还提出在观测仪上添加 “环缝非遗符号”—— 用不同颜色的竹丝编织各国非遗图腾,填充土星环的缝隙,让观测仪在土星环中形成 “流动的文明标识”。
七月,木星雪鹰挂毯成功进入木星轨道,开始向地球传输首批数据:挂毯展开后,竹丝纹样在木星红斑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传感器监测到的大气数据与非遗代码同步传回,星际非遗数字博物馆的 “木星实时频道” 瞬间涌入百万用户。托合提在数据接收仪式上宣布:“木星挂毯将作为‘太阳系非遗信号塔’,为后续的土星观测仪、天王星文创提供信号中继,构建太阳系非遗传承网络。”
九月,土星文创预研团队前往北极进行实地测试。在因纽特人的协助下,他们在北极冰原搭建了 “土星环境模拟场”,用液氮模拟土星低温,用高速冰粒发射器模拟土星环撞击。当 “环土星非遗观测仪” 在模拟场中运行 72 小时后,所有功能均保持正常,自我修复材料成功修复了 12 除冰粒撞击造成的损伤。卡娅看着观测仪上完好的竹丝纹样,笑着说:“北极的冰教会我们的手艺,现在要去守护土星的冰环了。”
十月,星际非遗数字博物馆上线 “土星文创共创专区”,全球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 “亲手搭建” 虚拟观测仪,提交自己设计的非遗符号。意大利的卢卡提交了 “极光冰纹符号”—— 将北极光的流动轨迹与雪鹰纹样结合,建议刻在观测仪的增幅器上,“让土星也能看到北极的极光,看到地球的温度。” 这一设计很快被采纳,卢卡还受邀加入土星组,参与增幅器的最终调试。
年底,“土星雪鹰文创” 进入最终研发阶段,同时启动 “天王星非遗文创预研”。托合提在年度总结会上,展示了 “太阳系非遗传承路线图”:2028 年发射土星观测仪,2030 年启动天王星文创,2035 年前完成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非遗覆盖,2040 年将非遗代码传输至太阳系外。“我们要让人类的手艺智慧,沿着行星轨道,传遍整个太阳系,甚至更远的地方。”
跨年的夜晚,托合提再次打开桦木工具盒。里面新增了木星挂毯的信号接收 U 盘、土星观测仪的微缩模型、青少年传承矩阵的成员名单 —— 从老凿子到星际观测仪,从阿勒泰草原到太阳系边缘,工具盒里的每一件物件,都记录着人类文明从地域传承走向星际传播的每一步。他走到室外,望着夜空中的木星与土星,仿佛看到雪鹰挂毯在木星轨道闪烁,土星观测仪在环中穿梭,两者的信号在太阳系中交织,形成一道跨越星球的文明光带。
风掠过发射中心,带来了太阳系深处的召唤。托合提知道,雪鹰的旅程还会继续 —— 它会飞向天王星的蓝绿色大气,飞向海王星的风暴,飞向冥王星的冰封表面,把人类的非遗符号、文明信念,永远播撒在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而那只桦木工具盒,会继续陪伴着他,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关于传承、关于探索、关于人类与太阳系对话的新故事,成为跨越时空的 “太阳系文明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