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宁元年(1213)秋,中都城迎来了更猛烈的风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再度南下,这一次,他的目标不仅是掳掠,更是要彻底摧毁金朝的统治中枢。
耶律楚材站在自家书斋中,听着城外震天的战鼓声。他轻轻抚摸着祖父留下的浑天仪,知道这座百年帝都的陷落已在旦夕之间。数月前,他预见到局势危急,已将母亲杨氏送往河南亲戚家避难,自己却选择留守。
公子何不南避?老管家最后一次劝道。
耶律楚材摇头:我耶律氏世代受金朝俸禄,危难之时,岂可独善其身?
九月十九日,蒙古军攻破中都通玄门。楚材穿上最庄重的儒服,端坐正堂,静候命运的安排。当蒙古士兵破门而入时,他从容起身:带我去见你们的大汗。
战火中的中都城已成炼狱。耶律楚材被缚双手,行走在浓烟滚滚的街道上。昔日繁华的市集化为焦土,护城河里漂浮着无数尸骸。在一个十字路口,他看见一位老儒生怀抱书卷,被蒙古骑兵践踏而过,鲜血染红了《论语》的书页。耶律楚材闭上双眼,默诵《道德经》:兵者,不祥之器...
他被关押在南城的一处俘虏营中。这里原是国子监的校场,如今挤满了被俘的官员、士子和工匠。夜晚,寒风中传来俘虏们压抑的哭泣声。楚材靠坐在一截断墙下,望着北斗七星,忽然想起祖父的话:天道无常,唯德是辅。
转机发生在被俘的第七日。这日清晨,一队精锐的蒙古亲卫来到俘虏营,为首的通事官用生硬的汉语喊道:哪个是耶律楚材?大汗要见他!
原来,成吉思汗在清点俘虏名册时,发现了这个特殊的名字。身旁的契丹降将萧也先提醒道:此人是辽朝皇族后裔,精通汉学,还擅长星象占卜。
成吉思汗大感兴趣:带他来!朕要看看,这个契丹皇族有何特别之处。
耶律楚材被带进昔日的金朝皇宫,如今的蒙古大汗行营。崇政殿内,文武分立两旁,正中虎皮椅上端坐的,正是威震天下的成吉思汗。这位蒙古大汗年近五旬,面色黝黑,目光如鹰,虽未着龙袍,却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
跪下!卫士厉声喝道。
耶律楚材整了整衣冠,执汉礼长揖:大金臣子耶律楚材,见过大汗。
殿内一片哗然,蒙古将领们对这个俘虏的倨傲深感不满。
成吉思汗却不以为忤,饶有兴趣地打量着他:你就是耶律楚材?朕听说你是契丹皇族。辽与金乃世仇,今朕灭金,汝当欣喜才是,为何面有忧色?
这个问题暗藏杀机。若答得不好,立即就有杀身之祸。楚材从容抬头,声音清朗:
臣祖父耶律履官至金朝尚书右丞,家父耶律耶律也食金朝俸禄。臣自出生便是金臣,世代受金恩,岂敢因私仇而忘公义?且君子之道,不以私怨废公义,不以旧仇忘民生。今见战火荼毒,生灵涂炭,心中唯有悲悯,何来欣喜?
这番话让殿内安静下来。成吉思汗眼中闪过惊讶之色,他没想到这个文弱书生竟有如此气节。正要再问,忽然探马来报:昨夜荧惑星犯尾宿,军中巫师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成吉思汗转向楚材:朕听说你精通星象。荧惑犯尾,主何吉凶?
这是一个更危险的考验。蒙古人极重天象,若解释不当,可能会动摇军心。楚材略一思索,朗声答道:
尾宿属燕分,主兵戈。荧惑犯之,确非吉兆。然天象示警,正宜修德政,恤民情。昔商汤时桑谷共生于朝,太戊修德而桑谷死;宋景公时荧惑守心,子韦劝其修德而荧惑徙。天人感应,自古而然。若大汗能体天心,恤民命,天象自转凶为吉。
这番解释既尊重了天象的警示,又引导向仁政德治,显示出高超的智慧。成吉思汗闻言大喜:说得好!天象示警,正要人君修德。
这时,耶律楚材注意到成吉思汗案上放着一本《孙子兵法》,书页间夹着几片草叶作为书签。他灵机一动,继续说道:臣观大汗案上有《孙子兵法》,可知用兵之道。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今大汗已得中都,若欲得天下,当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制人。
成吉思汗双目炯炯:如何以德服人?
耶律楚材答:昔周武王克商,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今大汗若能在中都效法先王,保全士人,安抚百姓,则天下闻风而归,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殿内一位蒙古将领忍不住插话:汉人狡诈,何必善待?耶律楚材正色道:治天下如牧马,鞭挞可使马畏,草料可使马亲。若只知鞭挞,终有一日马会惊逃。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成吉思汗哈哈大笑:好个牧马之喻!他走下宝座,亲自为耶律楚材解开绳索:朕得你,如得良马。你就留在朕身边,做个顾问吧。
当晚,耶律楚材被安置在昔日的翰林院中。月光如水,他独立庭中,思绪万千。回想日间经历,恍如隔世。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毛笔,在墙壁上题诗明志:
破碎山河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幸得明主垂青眼,愿将经纶献良谟。
他日若遂平生志,必使苍生免荼毒。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原来是成吉思汗派来的侍从送来衣食。耶律楚材注意到,这些蒙古人虽然粗犷,却对他这个俘虏礼遇有加。这让他看到了希望:或许这位上帝之鞭,并非不可教化。
次日清晨,成吉思汗召耶律楚材陪同巡视中都城。行走在残破的街道上,楚材见一队蒙古兵正在驱赶百姓,立即进言:大汗既得此城,当视城中百姓为子民。昔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遂得民心。
成吉思汗沉吟片刻,下令:传朕命令:敢有杀伤百姓、掠夺妇女者,军法处置!
此令一出,中都的秩序逐渐恢复。耶律楚材又建议设立粥厂,赈济饥民。看着百姓领到食物时感激的眼神,成吉思汗若有所悟:原来得民心,比得城池更难,也更重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材逐渐赢得了成吉思汗的信任。他不仅讲解星象历法,还传授治国之道。一次,成吉思汗问他:你们汉人常说,何为天命?
耶律楚材答: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夏桀商纣,自谓有命在天,终至亡国。周文周武,敬天保民,遂得天下。可见天命在德不在力。
成吉思汗沉思良久,忽然问道:若朕以你为相,当如何治国?
耶律楚材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他整理衣冠,郑重回答:若蒙大汗不弃,臣当以三事为先:一曰止杀,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曰兴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三曰劝农,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成吉思汗。虽然他当时并未立即采纳这些建议,但止杀安民的种子已经播下。在后来西征花剌子模时,成吉思汗确实多次表现出对楚材建议的重视。
一个月后,蒙古大军北返。耶律楚材骑着马,走在成吉思汗的仪仗队中。回首望去,中都城在晨曦中渐渐模糊。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翻开全新的一页。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但他坚信:以仁义化干戈,以文明导野蛮,才是真正的天道。
临行前,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儿今北去,非为富贵,实欲以儒道化胡。昔孔子欲居九夷,今儿往漠北,亦圣人之志也。惟愿母亲勿忧,他日必当使胡汉一家,天下太平。
这封信,道出了耶律楚材毕生的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的漫长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