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二年(1230)春,哈拉和林的万安宫内正在举行一场决定蒙古国运的御前会议。新即位的窝阔台汗端坐金椅,左右分立着以耶律楚材为首的文臣和以速不台为首的武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一场关于治国方略的激烈辩论即将展开。
陛下!宗王别勒古台首先发难,这位成吉思汗的异母弟声音洪亮,我们蒙古人以弓马取天下,汉人柔弱无用。依臣之见,不如将中原农田尽数改为牧场,使我铁骑永葆锐气!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众多蒙古将领的附和。大将察罕更是激动地拍案而起:汉人如草,岁岁自生。留之无益,不如尽驱北漠为奴!
窝阔台面露犹豫之色,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耶律楚材:中书令有何见解?
耶律楚材整了整衣冠,从容出列。他知道,这一刻将决定中原千万生灵的命运。
陛下,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昔周武王克商,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今陛下若欲效法先王,成就霸业,岂可效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别勒古台冷笑:书生之见!我们要的是战马利箭,不是这些虚文!
耶律楚材不慌不忙,转向窝阔台:臣请问陛下,即将南征灭金,军需何所出?若依诸位王爷之言,将中原变作牧场,则战士无粮,战马无秣,何以克敌?
他见窝阔台若有所思,继续陈词: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大军。若得中原财富,何愁军需不济?
这番话让窝阔台动容,但仍存疑虑:卿言虽善,然如何取信于朕?
请给臣一年之期,耶律楚材躬身请命,若岁终课税不及此数,臣甘当欺君之罪。
次日,耶律楚材开始实施他的治国方略。他首先奏请设立中书省,总领政务。在制定官制时,他巧妙地将蒙古旧俗与中原制度相结合:设左、右丞相,以蒙古那颜任之,示不忘本;置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多用汉儒,以通治道。
官制之设,贵在得中。耶律楚材对质疑的蒙古贵族解释,过严则民不堪命,过宽则政令不行。今参用蒙汉,正得其中。
然而更大的阻力出现在推行课税制度时。耶律楚材奏请设立十路征收课税使,当他把拟定的人员名单呈上时,朝堂哗然。
陈时可、赵昉、刘中、周惠...这些都是汉人!别勒古台怒道,岂可将征税大权尽付南人?
耶律楚材早有准备:治国如医病,当用对症之药。中原税赋,非熟谙民情者不能理。此数人皆宽厚长者,明晓钱谷,正是适当人选。
他特别举荐的课税使人选确实都是当时名士:陈时可曾任金朝户部侍郎,精通财税;赵昉以清廉着称,民间有赵青天之美誉;刘中善理盐铁,周惠长于漕运。这些人虽为汉人,却都是务实干才。
窝阔台最终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但私下对他说:朕今以中原托付于卿,望勿负朕望。
耶律楚材深知肩头重担,立即着手建立征税体系。他首先在燕京设立中书省分衙,亲自召见十路课税使。在训话时,他特别强调:今奉旨理财,非为苛敛。当以恤民为本,取之有度。
他为课税使订立三条准则:其一,税赋须均,豪强不得逃漏;其二,征收有制,胥吏不得横征;其三,账目必清,出入不得混淆。
为了更好地推行新政,耶律楚材还创立了驿站快报制度,每十日将各路征税情况飞马报至和林。他又设立审计司,由蒙古人任主管,汉人任副手,相互监督。
然而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太宗二年秋,河北路课税使赵昉来报:真定豪强史氏抗税,聚众千人,杀伤税吏。朝中反对新政的贵族趁机发难,要求立即停止课税制度。
耶律楚材当机立断,奏请窝阔台:法之不行的,自上犯之。今史氏倚仗军功,藐视王法,若不严惩,新政必废!
他亲自赶往真定,但并未立即动用武力。而是先张贴告示,申明税法;又召集乡老,解释新政益处。最后,他只逮捕首恶三人,余者不同。此举既维护了法令尊严,又避免了大规模冲突。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太宗三年(1231)春,河东大旱,蝗灾肆虐。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百姓流离。课税使刘中紧急上奏,请求减免税赋。
朝中又起争议。别勒古台等人认为:既已定下税额,岂可轻改?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耶律楚材力排众议:治国如治水,宜疏不宜堵。今民困如此,若强征不已,必生民变。他不仅奏请免除灾区税赋,还开仓放赈,帮助百姓度过荒年。
这年秋天,窝阔台巡幸云中(今大同)。时值收获季节,十路课税使齐集行宫,呈上本年度的税收簿籍。
当内侍宣读各地税赋数目时,满朝震惊:
燕京路:银七万两,帛九千匹,粟八万石...
真定路:银六万五千两,帛八千匹,粟七万五千石...
平阳路:银五万八千两,帛七千匹,粟六万八千石......
十路合计,竟得银六十三万两,帛九万匹,粟四十八万石,较耶律楚材预估犹有过之。
窝阔台抚掌大笑,对群臣说:汝曹皆言汉人无补于国,今观此数,岂非明证?他特别转向别勒古台:王叔今可信服?
别勒古台满面羞惭:老臣愚昧,不及中书令远见。
窝阔台亲切地拉着耶律楚材的手: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真奇才也!自今以后,凡军国庶务,悉委卿处之。
当晚,窝阔台在行宫设宴庆功。酒过三巡,他私下问耶律楚材:卿以一人之力,何以能使千里之外如臂使指?
耶律楚材答:非臣之能,乃得人之效。十路课税使皆贤能之士,故能各尽其职。且...他取出新编的《牧民广训》,臣已将征税之法编订成册,使后来者有所遵循。
这本《牧民广训》详细规定了税赋征收的各个环节,从田亩丈量到仓储管理,无不备载。后来成为元朝财政制度的重要蓝本。
随着国库日渐充盈,耶律楚材开始推行更深远的改革。他奏请在燕京设立编修所,编纂《大元通制》;设立经籍所,刊印儒家经典;更设立国子监,教育蒙古子弟。
一日,年轻的皇侄蒙哥(后来的元宪宗)问耶律楚材:先生终日忙于钱谷,不觉得有失士人体统吗?
耶律楚材含笑回答:殿下可知,昔孔子为鲁司寇,亦理钱谷。《大学》云:生财有大道。善理财者,亦是为政。
他指着窗外忙碌的百姓:使民安居乐业,使国用度充足,此正是士人之责。
太宗四年(1232)正月,耶律楚材的改革迎来最大考验。蒙古大军南征金国,需要筹措巨额军费。按照旧制,必要增加赋税。但耶律楚材却反其道而行之,奏请:兵贵神速,今可预支库银,待凯旋后以战利品补之。
这个大胆的建议遭到群臣反对,但窝阔台仍然支持耶律楚材。结果,大军轻装疾进,迅速攻破金军主力。战后清点战利品,不仅补足了预支的军费,还有大量盈余。
至此,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完全得到了验证。从课税制度到财政管理,从官制设立到人才培养,他为一向以征战为务的蒙古帝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治体系。
望着府库中堆积如山的银帛,窝阔台感慨地对耶律楚材说:朕得卿,犹鱼得水。愿与卿共治天下,使万民安乐。
耶律楚材深深一揖:此臣之夙愿。惟愿陛下常怀此心,则天下幸甚。
夜幕降临,耶律楚材在日记中写道:今虽初见成效,然任重道远。当以十年为期,使教化大行,则王道可复矣。
这条以汉法治国的道路,终于在血与火中开辟出来,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