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姐带着“落日吻石”的故事下山后,不过半月,就寄来一本装订精致的《落日吻过红裸时》短篇集。封面印着老周拍的落日吻石图——红裸石沐着橘光,红花沾着金霜,连竹架上的布偶都透着暖。顾念苏刚翻开扉页,就见林小姐的手写字:“把山坳的暖,写进纸页里,让更多人循着字,来赴石畔的约。”
短篇集里的故事,全是山坳的日常:巴图蹲在石旁等花冒芽的模样、苏清辞清晨收甜霜的专注、李婶蒸甜霜糕时的炊烟,还有每次落日吻石时,众人屏息凝望的瞬间。最动人的是附页——贴着老周拍的照片,有花瓣上的甜霜特写,有孩子们举着野花环的笑脸,还有木牌上一行行记录花事的字迹,连石缝里“石伴”蓝花的影子,都印得清清楚楚。
陈掌柜最先带着书来山坳,手里还攥着几张订单:“城里的书店把书摆在显眼处,好多人看了故事,都来订甜霜蜜饯,还问怎么来山坳看落日吻石!”他翻到书里“石畔野餐”的章节,笑着说:“我把这页复印下来贴在铺子里,客人一看就想来咱们这儿坐坐!”
顾念苏把书放在红裸石旁的木架上,供来赴约的客人翻阅。有带着书来的游客,蹲在花旁对照着看:“书里写的‘花瓣像染了落日的光’,果然和真的一样!”还有孩子捧着书找巴图:“哥哥,书里说你给花苗唱歌,现在还唱吗?”巴图红着脸点头,当场对着花苗哼起山坳的小调,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
老周也传来好消息——他剪的落日吻石短片在网上火了,视频里,夕阳漫过红裸石的过程被放慢,花瓣随光晃动,甜霜闪着细辉,最后以众人围坐野餐的笑声收尾。评论区里满是留言:“这才是最治愈的风景!”“想带着书去山坳,等一场落日吻石!”“求山坳的路线,想尝尝甜霜糕的味道!”
为了方便客人来赴约,秦叔带着大家修了条从路口到红裸石的小路,路上铺着碎石,每隔一段就插个小木牌,上面画着落日和红花,写着“往红裸石,赴落日约”;阿朵则绣了几十块小方巾,上面印着落日吻石的图案,送给第一次来的客人当纪念;顾念苏还整理了份《石畔赴约指南》,写着最佳观落日的时间、甜霜茶的冲泡方法,甚至附上了花苗的成长日历。
七月中旬,山坳迎来了第一批“寻书赴约”的客人——一群大学生,手里捧着《落日吻过红裸时》,背着画板和相机,一到就围着红裸石转:“终于见到书里的石头和花了!”他们跟着顾念苏学收甜霜,帮李婶摘槐花,傍晚时围在石旁,和山坳的人一起等落日。
当夕阳吻上红裸石时,有个女生举起书,对着落日和石花拍照,书页上的文字与眼前的景重叠,她笑着说:“书里的暖,终于变成了眼里的暖!”大学生们还在石旁办了场小型画展,把自己画的落日吻石图送给山坳的人,画里的红裸石、花苗,还有田埂边的长凳,都透着青春的朝气。
客人们走后,顾念苏把画挂在竹架上,和老周的照片、林小姐的书摆在一起。巴图摸着画里的自己,忽然说:“顾姐姐,咱们也做本‘客人画集’吧,把大家画的落日吻石都收起来,让石头和花知道,它们被好多人画进心里啦!”
顾念苏点点头,找来了硬纸板和彩绳,开始整理客人的画作和照片。秦叔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笑着说:“以前哪想过,咱们这山坳的石头和花,能被写进书里、画进画里,还引来这么多客人。”顾念苏望着红裸石旁盛放的十朵红花,轻声说:“因为这石、这花、这落日,藏着最朴素的暖,而大家都喜欢这份暖,愿意带着心意来赴约。”
晚风拂过,书页轻轻翻动,画里的落日与天边的余晖相映。顾念苏知道,《落日吻过红裸时》的故事,早已不止于山坳——它在书里、在画里、在视频里,带着红裸石的暖、红花的甜,漫到了山外的城市、校园,漫进了更多人的心里。而往后,会有更多人捧着书、带着画,循着这份暖来赴约,让红裸石旁的落日吻痕,印在更多人的眼里、心里,让这份山坳里的日常,变成越来越多人心中,最动人、最治愈的团圆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