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破土而出的生机,并未立即在“何记”内部引发万众欢腾的盛景,反而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方向不一的涟漪。林薇在广州老巷弄堂里捣鼓出的“何记·巷子”社区厨房模式,以其惊人的坪效和社区黏性,成为了内部创新简报上的明星案例;林凡实验室那群“不务正业”的科学家捣鼓出的“风味指纹”与“数字味谱”,虽远未到商用阶段,却以其硬核的科技感吸引了战略投资部的密切关注;远在勐库茶山的何昊,其“智慧茶园”SaaS系统开始小范围试点,茶农反馈积极,而他提出的“农业食物系统韧性模型”更是在高层内部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新生的力量,必然伴随着与旧有体系的摩擦、碰撞乃至对峙。“何记”这台精密运转了九十年的庞大机器,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内部“多引擎”驱动所带来的震动与噪音。 如何调和这些不同的“声部”,使之从杂音变为和声,成为程家明面临的全新课题。这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决策,而是关乎组织文化进化与权力结构重塑的深层挑战。
1. “巷子模式”引发的“路线之争”
林薇的“何记·巷子”的成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何记”门店模式的某些“臃肿”与“高冷”。主张全面推广“巷子模式”的激进派(多为年轻中层和战略部门新锐)认为,这是降本增效、贴近用户、实现指数级扩张的终极答案。而坚守传统酒楼主阵地的保守派(多为功勋区域总和大厨出身的高管)则激烈反对,认为“巷子”抛弃了“何记”安身立命的“锅气”、“仪式感”和“宴请社交”价值,是“降维”自毁长城,长此以往将稀释品牌价值。
争论从内部会议蔓延至非正式场合,甚至出现了资源争夺的苗头。一方要求集团资源倾斜,快速复制;另一方则呼吁守住基本盘,警惕“快餐化”风险。
2. “风味科学”触动的“技艺尊严”
林凡实验室的“风味指纹”研究,在技术层面令人兴奋,却在情感层面触碰了某些老师傅的“逆鳞”。一位德高望重的粤菜大师在私下交流中,对程家明直言不讳:“程总,做菜讲究的是‘手上有情,心中有数’。现在弄几个机器、一堆数据,就想把老祖宗千百年传下来的手感、火候说清楚?这味道是吃到嘴里的,不是写在纸上的!这么搞下去,以后厨师是不是都得会编程序了?” 话语中透露出对技艺被“解构”、尊严被“冒犯”的深深忧虑。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之间的张力,骤然绷紧。
3. “韧性模型”带来的“认知鸿沟”
何昊那份充满系统论和未来学概念的“韧性模型”报告,在董事会层面获得了概念上的赞赏,但在落地执行层却遇到了“理解壁垒”。许多习惯了KpI和短期业绩导向的业务负责人,觉得这套理论“太虚”、“太远水”,不如讨论下一个季度的促销方案实在。如何将宏大的“系统韧性”转化为可执行、可考核的具体行动,成为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内部“噪音”,程家明展现出了超越其年龄的包容智慧与战略耐心。 他没有急于充当裁判,强行统一思想,而是巧妙地扮演起“交响乐指挥”的角色,致力于引导不同的“声部”实现更高层次的“和鸣”。
他的策略清晰而坚定:
1. 设立“创新沙盒”与“传统保护区”
程家明宣布,在集团内部划定明确的“试验田”和“基本盘”。鼓励“巷子模式”在特定区域和场景下大胆探索、快速迭代,并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和容错空间,但其发展不得以侵蚀传统酒楼业务的核心价值为代价。同时,对核心的传统业务,加大投入进行“精益化”和“体验升级”,巩固其“压舱石”地位。目标是让两种模式在各自赛道做到极致,形成互补而非互斥。
2. 搭建“科艺对话平台”
他亲自牵头,定期举办“风味科学与厨艺传承”闭门研讨会,邀请林凡这样的科学家与功勋老师傅们面对面交流。会议不设议程,只提供场景:让科学家用仪器分析老师傅的拿手菜,也让老师傅盲测基于数据微调后的新品。起初场面尴尬,但随着交流深入,老师傅们开始惊讶于数据揭示的微妙规律,科学家们也折服于老师傅难以量化的“手感”经验。一种基于相互好奇而非相互说服的“共同语言”开始萌芽。
3. 推动“韧性指标”落地
程家明要求战略部,将何昊“韧性模型”中的关键要素,转化为一套可纳入高管平衡计分卡(bSc)的“长期健康度指标”,如“供应链多元化指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度”、“员工技能更新率”、“客户净推荐值(NpS)的可持续性”等。这些指标权重或许不高,但传递出明确信号:集团看重不仅仅是当期利润,更是未来的生存能力。
4. 何晓的“定音鼓”:无声的背书与点拨
在这场深刻的内部调适期中,退居传承院的何晓,并未完全置身事外。他通过程家明每周一次的非正式汇报,密切关注着这场“和鸣”的进程。他极少直接指示,却会在关键时刻,以不经意的方式,施加其无形却重若千钧的影响力。
例如,当“巷子模式”与传统路线的争论最激烈时,何晓让秘书给程家明送去一本他早年记录的、关于“何记”如何从街边摊逐步发展出不同业态(大排档、茶餐厅、酒楼)的笔记手稿复印件,里面详细记载了每次业态升级时的争论与取舍。无声胜有声,程家明和核心团队从中读懂了“包容进化”的深意。
又如,当林凡与老师傅的交流陷入僵局时,何晓邀请几位老师傅到传承院品茶,闲聊中说起自己当年如何顶着压力引进第一台冰箱、第一个冷库的往事,笑言“家伙是死的,人是活的,用好新家伙,是为了把手艺传得更久、更远”。轻描淡写间,消解了老臣子对技术本能的排斥感。
转机,在一次精心安排的“融合实践”中悄然出现。
程家明力排众议,启动了一个名为“家宴2025”的跨部门项目:集合林凡实验室的风味数据、核心厨师团队的技艺、以及“巷子模式积累的社区洞察,旨在开发一套面向新生代家庭、兼顾经典风味与健康便捷的“新时代家宴”解决方案。
项目推进极其艰难,数据与经验时有冲突,效率与匠心需要平衡。但在程家明的持续推动和何晓的无声注视下,团队最终磕磕绊绊地拿出了初步成果:一套基于科学营养配比、保留核心锅气风味、可通过中央厨房预处理、家庭简单复热即可享用的“星级家宴”套餐。在内部品鉴会上,其口味获得了老师傅们的认可,其便捷性也让年轻团队看到了市场潜力。
这次小小的成功,其意义远超产品本身。 它证明了,看似矛盾的力量,可以在一个更高的目标下实现融合与升华。它让“数据派”看到了传统的价值,让“手艺派”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一种基于“共同创造”的新的凝聚力,开始取代之前的对立情绪。
夜深人静,程家明再次与何晓通话,汇报“家宴2025”的进展。
电话那头,何晓静静地听着,最后缓缓说道:“家明,调一把好琴,手指头会疼,耳朵也会累。但听久了就知道,单弦的音再亮,也成不了曲子。能让不同的音儿凑到一块,还不打架,弹出新调调,这才是真本事。‘何记’这台老琴,到了该调出新声的时候了。你调得不错。”
放下电话,程家明走到窗前,望着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 他心中明白,“和鸣”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不同的声音开始协奏,意味着“何记”这艘巨轮,已经装备了更多样化的引擎,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气候,驶向更广阔的海域。
前方的航程,挑战不会减少,但“何记”的内心,已变得更加丰富而坚韧。 一部更加波澜壮阔的乐章,正等待着被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