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也是第一次面对如此盛怒的父皇,瑟缩着往后挪了些许。
看清楚他动作的隆武帝眼里划过失望,冷冷盯着他。
“你说朕爱重你母后是假的,还说朕最爱的女子是皇贵妃,怎么不用你的脑子想想,你母后薨逝多年,若朕最爱皇贵妃,怎的不册立她为继后?”
此刻帝王威严尽现:“朕是这天下之主,难道给不起心爱女子一个皇后之位?”
皇贵妃虽是庶女出身,但她身后是手握实权的昌宁侯府;且当年她封妃前,昌宁侯府便将她记在侯夫人名下,成了侯府嫡次女,出身再无瑕疵。
皇后在时,当时的丽妃便协理宫务,连皇后都挑不出错处;几年后又开始执掌六宫,更是尽心尽力,毫无纰漏;朝中最挑剔的御史们也找不出错漏,也只能以皇贵妃容貌太盛做些文章弹劾。
隆武帝是大权在握的帝王,皇贵妃又具备封后的所有条件与贤名···之所以未曾动过册封她为继后的念头,不就是帝王不允许任何威胁储君地位的情形出现?
闭了下眼又快速睁开,其中的阴沉更浓;其他人不知,隆武帝最是清楚他为何会如此放心宠爱皇贵妃;为了太子地位稳固,他甚至暗中对喜爱的女子下狠手,令她彻底失去再有子嗣的可能···
也是为了弥补这点子心虚与愧疚,隆武帝才会那般宠爱荣华公主;然而太子半点不曾体会到的他的苦心,还如此怨愤;谋害手足不说,竟还如此理直气壮。
此刻,帝王心中对太子的失望达到了顶峰。
“摄政王府乃是大晋的护国柱石,一百多年来执掌大晋半数兵权,何曾有过异心?你身为储君,便从来不曾想过摄政王府的声望,是祖辈数代人的热血与牺牲而来?”
萧策不过十二岁时便骤失双亲,如今王府竟只剩下他一根独苗;若他真有异心,当初前往北境与东海沿线收回兵权后,又正是双亲为国捐躯后想不开而将沉痛迁怒皇家之时,那才是他起兵的最好时机。
可是他及时回到皇都踏入朝堂,为帝王排忧解难,到如今不只百官敬服,便是隆武帝也信任有加。
转头满眼信任看了一眼萧策,帝王也不怕太子在这人面前丢脸,直接明言。
“身为帝王,也需审时度势;如摄政王这般掌一国半数兵权的权臣,要么信任倚重,他自然忠心;若帝王疑心,也该缓缓图之,先逐步瓦解兵权,而后一击必中,这才是帝王谋略!”
一旁的萧策微微颔首,不曾有表忠心的意思,完全没必要。
隆武帝在心中无声叹息,对太子的失望更甚;身为储君,连这些都看不明白;明知他如今声望与手中权利远远比不上摄政王,却因为那点子疑心莽撞行事。
这是帝王还在,若太子登基后便这般胡乱出招,摄政王随时便可废了他,重新拥护一位新帝易如反掌。
跪在地上的太子已经听愣了,父皇便这般丝毫不顾及摄政王在场,明着提点他该如何对付此人?
将太子的眼神看的一清二楚,隆武帝再次闭眼,心中闷堵无比;如此蠢货,竟是他这些年精心教导的太子?
与此同时,帝王再次怀疑自己的决定。
他真的能放心将江山交到太子手中么···
御书房内陷入难耐的寂静,萧策见好就收,上前劝帝王莫要动怒;他还很贴心,道太子也是因陛下宠爱瑶华宫才惴惴不安,此乃常情,身处高位,本就疑心常伴。
不过是恰好被小人挑起心思,幸好还不曾犯下大错,陛下日后多多督促与教导便是。
至于太子对摄政王府的疑心与诋毁,萧策表现并不在意;王府本就地位非比寻常,权柄在握的同时被人怀疑才是正常。
然而荣华公主是太子亲妹,且行的还是利国利民之举,竟被太子不容;如此手足相残之事,若是轻轻揭过,怕是容易滋生太子更多错处,应当小惩大戒,以示帝王公允···
这番话说下来滴水不漏,隆武帝只觉心中妥帖,跟着点头;还赞叹几句,果然霆之想的周全。
转头便对太子冷淡道:“你是知晓朕与兄弟们当年的争夺,朕绝不允朕的儿女们手足相残;幸而此次锦儿并未大碍,还有霆之为你求情。”
“回了东宫你便将赔礼亲送至摄政王府,而后在东宫禁足一月,好好请教你的师傅们,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储君。”
太子心中不服,叫他亲自去摄政王府送赔礼,还是这个关节···皇都那些人精们如何想不到,今日长公主府之事就是与他这个太子有关,这叫百官如何看他?
但又不敢再触怒父皇,沉默了片刻才应下;而后踉跄着起身,转头便出了御书房。
看着他的背影,帝王状似灰心问:“太子的眼见与心胸到底欠了些火候,霆之是否也觉朕看错了?”
萧策一边扶着帝王落座,一边诚恳回道:“自古都是立嫡立长,太子殿下是陛下嫡长子,储君之位本就该是他的;不过是年轻气盛了些,陛下再耐心些教导便是。”
他还贴心提醒,只是师傅们教授课业,才有太子今日的莽撞;不若等禁足结束后,便给太子一些实差;一则太子心中安定,二则也有益于太子的成长,纸上谈兵到底欠缺。
“当年陛下还在潜邸时,不也专心为先皇办差;也是陛下您当时多次离京办差,看到了百姓疾苦,才有您如今的仁政,也才有百姓们的推崇。”
隆武帝连连颔首,霆之这番话说到了他心上;大抵是他对太子寄予厚望,便总是担心他办差时出错,被御史们抓住把柄;可若连百姓疾苦都看不到的储君,日后又怎能成为明君?
“罢了,便按照霆之所言,待太子禁足结束,你便给他安排些差事;不只是历练太子,亦是考量东宫属官们的能耐···”
萧策应下,又劝解了几句,才说去瑶华宫接荣华公主回府;隆武帝少不得又叮嘱,叫他在荣华面前为太子解释几句;怎么说都是亲兄妹,可莫要心生芥蒂···
等到萧策出了御书房,帝王的眼神几经变化又平和;萧策今日能给出这个中肯的建议,看来他确实不计较太子之失。
这时的隆武帝忽略了萧策最擅长的便是耐心。
身为摄政王,萧策确实未将太子的挑衅放在眼中;然而这人容不下锦儿,那便莫怪他设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