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即使自己只是一串数据,木得情感这种东西,91号也知道李意绵重生后的种种行为确实祸国殃民。
而它选中的宿主,曾是大晋的镇国长公主,一生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李意绵的行为,在宿主心中,百死都不值得原谅。
“那么···这一世公主是要留在大将军府,还是回到尚书令府?”
这一世它的宿主主导了这一场旷世之功,帝王定会有封赏;而李意绵仗着重生优势,已经得到尚书令府所有人的疼爱,还有她那些蓝颜知己们个个都是天潢贵胄···
91号觉得宿主回到尚书令府反倒处处掣肘,不如留在将军府更好行事;如今宿主立下大功,如果她不愿意回去,尚书令也无可奈何不是么。
李锦荣散漫而笑:“小九你以为的太简单了。”
自古以来,人们最重视的便是血脉,天潢贵胄尤甚;不然皇家为何那般重视玉牒,权贵之家为何重视宗祠,在上位者眼中,血脉不容混淆。
李砚安是大梁的尚书令,百官之首,虽无宰辅之名,却有宰辅之实,他怎会允许自己的血脉流落在外,这不是叫天下人非议么;且李锦荣如今又立下大功,一个能为家族荣光锦上添花的亲生女儿,与一个养女相比,孰轻孰重,李砚安比谁都会衡量。
“可这一世李维的封赏应高于侯爵,即便换回来,李意绵的身份同样不低。”系统还是有顾虑:“且她定会两家都周旋,又与太子情意甚笃···”
若是太子坚持,这婚约还是李意绵的。
到时李意绵便是太子妃,还将是一国之母···宿主又该如何杀她,简直难于登天。
“本宫说了,小九你想的太简单;无论大晋还是大梁,都是男子为尊的王朝。”
大梁虽然民风开放了一些,可那些渗在骨子里的东西还在;李砚安是尚书令,他亦是一家之主;从私情来说,他要的是家族万世昌盛。
按照李意绵这一世的些许行事,李锦荣能推测出来,李维一家不仅没死,反而得到比上一世更显贵的封赏,李意绵怎么会放弃;必然是从方氏入手,打着血脉亲人的名号,争取将军府的支持。
只要她这么做了,李砚安又怎会不知?
一个是左右逢源的养女,一个是自己的亲女,选谁做太子妃才能助家族更上层楼,这还用思量?
如尚书令夫人,或许会以养恩不差亲恩继续疼爱李意绵;如方氏,或许会因对亲女的亏欠而诸多弥补;如两府的兄长们,或许会意气用事,只以相处情意论事···
而李维是武将,脑子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大抵是两个女儿都同样对待。
唯独李砚安,是一位合格的政客,否则也不会短短十几年便爬到尚书令的位置;政客心中,从来都是利益为上。
“至于小九你说的太子坚持···”李锦荣嗤笑:“你要知道他也只是太子。”
储君之位说起来尊贵,实则步步惊心;若帝王与尚书令坚持,太子又能如何。
“再则,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本宫既能在战场杀出一条血路,不过后宅争锋与谋算人心,又算得什么。”
李锦荣还是第一次这么强烈想要弄死一个人,只要她想,总能达成目的···
到了京都三十里之外,已是半个多月后;礼部与兵部官员已等候多时;梁帝宣李维与其女李锦荣觐见,其他人原地扎营,看守俘虏,由兵部侍郎接管此事。
跟着等候的一位内侍上前,道陛下已在京都给将军赐下宅子,夫人与两位公子可一道进京,先回宅邸安置;将军与女公子见过陛下之后,亦先回府,待献俘那日出城也不迟。
父女二人翻身上马,与内侍一道先行,李勇与李毅兄弟则护送方氏的马车,同行的还有几位将士的夫人,说好了先在将军府安置,待陛下封赏之后再行安排。
且说进宫之后,李维给了女儿一个眼神,示意她小心谨慎,宫里是天下最重规矩之处;然后才惊觉女儿此刻气质突变,虽还是那身张扬红色骑装,动静之间却更似贵女典范,竟是挑不出一丝错漏。
91号在李锦荣脑海中得意哼笑:“瞧李将军那震惊模样,你可是镇国长公主来着,这点子礼仪规矩还不是像喝水那般简单。”
李锦荣也琢磨出她这系统偶尔会皮一下,并不在意它此刻的笑话;对上阿耶的目光,也只是淡淡一笑。
行至御书房,帝王先见的是李维,李锦荣则跟着一个小内侍到偏殿等候;谢过准备了茶点的几个宫女,这才有空快速打量一遍大梁皇宫的布置。
比起大晋皇宫的雍容大气,这里更华贵逼人。
显然,大梁的国力强盛过李锦荣曾经所在的大晋,且奢靡之风盛行。
有皇宫生活过的经验,李锦荣自然清楚周围多的是暗中观察她的人,之后便垂眸安静坐着等候,并不曾动过案几上的茶点;将到一个时辰时,终于有小内侍前来带路。
踏入御书房,先按照当下贵女觐见的礼仪拜见,听闻书案后一声低沉的叫起,李锦荣才站起,半垂眸等着问话。
还是那道声音:“李将军这女儿倒不像你形容的那般,朕瞧着这一番礼仪下来行云流水,更胜京都第一贵女几分,砚安可也认同?”
说完也不等那人答话,又温声令李锦荣抬起头来,不必拘谨;而李锦荣也终于见到了龙颜,年至五旬却保养得宜,穿玄色团龙常服,面白而温文之气尽显。
书案左首站着一紫袍玉带文官,四旬年纪,如修竹风姿,面上却端肃,唯一双桃花眸稍稍破坏了些许端肃,倒叫人生出一丝亲近;书案右侧站着李维,神态间还有紧张。
她看清这几人时,帝王与李砚安也看清了少女的容颜;梁帝微微挑眉,转头看向李砚安;而李砚安眸光快速颤动一下便恢复平淡,其中的惊讶与疑惑却不曾散去,被李锦荣尽收眼底。
“怎的李将军爱女竟是生了一双与砚安如出一辙的桃花眸?”梁帝轻笑:“朕险些以为见的是砚安的掌珠。”
李维也惊呆了好么,以前来过京都两回,他远远瞧见过尚书令,却不知竟是生了一双桃花眸,偏锦儿的桃花眸与他一模一样···
而被梁帝问到的李砚安忙回神,语气亦惊讶:“臣也不曾想到有如此巧合,想来便是民间所言的缘分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