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捌陆军在这边的防御部署既巧妙又棘手。
这还得从地形说起。
十里河村正好位于一条山谷之中,河流穿村而过。
要想继续向十里河上游推进,就必须通过村口的那座大桥。
而这座桥,目前正被捌陆军牢牢控制在手中。
这也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
而且对面的阵地布置非常讲究,角度刁钻。
显然,捌陆军那边的指挥官绝非泛泛之辈。
佐久智一时之间也无法判断对方到底部署了多少兵力。
他心里忽然泛起一丝不安,这一仗恐怕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难怪李云龙敢放心把主力调往大峪口关,看来是有底气的。
“命令山炮大队,立刻对河对岸的阵地展开炮击!”
“第十八炮兵联队隐蔽待命,一旦发现捌陆军有火炮反击,立即摧毁!”
“同时命令伪军第二十一旅、第三十二旅发起试探性进攻,摸清对方火力分布。”
他又转头问身旁的军官:“渡船准备得怎么样了?”
军官立刻回答:“报告师团长,我们在上下游都没有发现村庄和船只,工兵正在砍伐木材制造渡船,今天就能完成。”
虽然这些临时制作的船质量一般,只能勉强使用,但在他们看来已经足够应付当前任务了。
就在佐久智仔细观察对岸动向的同时,丁伟、孔捷和楚云飞三人,也在高处密切注视着敌军的部署。
十里河的山路上,一支绵延不断的队伍缓缓前行。
队伍里有骑着摩托的侦察兵,有轰隆作响的大型军卡,还有几十辆坦克和重机枪部队,加上敢死队等,整支车队足有数百米长。
毫无疑问,这是曰军此次开赴十里河的大部队。
这次来的曰军总兵力达到四万多人。
但走在最前面的却是伪军第九师,看来这些曰军心狠手辣,把伪军当成了挡箭牌。
这些被强迫征召的百姓加入皇协军后,内心也极为痛苦。
曰军用家人性命相要挟,迫使他们参军,很多人其实早就对曰军恨之入骨。
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说不定也会对曰军发起拼死反击,以此赎清自己被迫为敌效力的过错。
没想到这次曰军指挥官出手如此阔绰,看来也是被独立团的战斗力震慑住了。
此时,李云龙正在独立团的作战指挥所召开会议。
他们对这场战斗志在必得,也早就开始谋划应对曰军的策略,力求在战斗中将部队的损失降到最低。
曰军指挥官下令工兵第36旅分成多个小队,分散埋伏在周围的水路要道上。
这一切,早就在李云龙的预料之中。
李云龙站在地图前冷笑一声:“好家伙,小鬼子想偷袭我?这次我要你进得来出不去。”
一旁的楚云飞也注意到了曰军的动向,连后方的孔捷也察觉到了异常。
楚云飞身经百战,深知这一战意义重大,脑中飞快地盘算着战术。
“他们派出的不过是几十支小部队,明显是试探性侦察。”
十里河地形险要,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非常适合独立团打游击战。
而工兵部队也在加紧制造小型船只,便于部队在芦苇荡中灵活机动,。
让敌人摸不清方向。
这些也都在李云龙的计划之内。
这一次,他决定让楚云飞担任主攻。
因为前几次战役中,楚云飞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果敢作风,李云龙也颇为欣赏。
他们计划各部队密切配合:前排由冲锋枪手打头阵,左侧布置双机枪进行火力压制,
中路安排炮兵分队,利用地形与火力优势,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游击战讲究灵活多变,因此可将一个旅的兵力分成几十个小队,这样能更有效地部署兵力。
当楚云飞听完李云龙的想法后,连连点头,认为此计甚妙。
他又补充了自己的建议:“每个小队可以编为二十人,便于快速出击与撤退。”
“在敌人未完全登陆前,就用游击战术予以打击,”
“尽量减少己方伤亡。”
他接着提出:“每个小队再加两名爆破手、两名火箭兵和一挺重机枪。”
“虽然人数增至二十五人,但战力将大幅提升。”
“这样每个小队都是一支精锐力量,”
“我们若能部署几十支这样的队伍,打游击战可谓如鱼得水。”
当然,这种配置也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
但在过去,他们兵力有限,不敢这么安排。
如今,司令已向独立团提供大量物资和支援,
再加上李清河先生不断输送精良装备,
这等于给独立团撑起了一个强大的后盾。
独立团也由此迅速成长,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上万人的规模,
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这背后,离不开党组织的支持,也离不开李清河这样爱国华侨的鼎力相助。
队伍不断扩充,兵力问题自然也不再是难题。
李云龙听罢楚云飞的建议,点头称是。
看来,让楚云飞担当主攻并非偶然,他确实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曰军尚未完全渡河之前,暂且不动用重机枪,留到关键时刻再出手,效果更佳。
芦苇丛生的区域是伏击曰军士兵的最佳地点,必须在这里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
这同时也是我方在此次兵力与战术较量中的一招妙棋。
一旦敌人跨过十里河这条分界线,我们就全面出击,打得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战士们斗志昂扬,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潜伏在芦苇丛中的士兵们早已隐藏身形。
每一处草丛里都埋伏着十几名战士。
他们的枪口悄悄伸出芦苇,瞄准对岸。
整条河面上数百片芦苇荡,几乎处处都有八陆军的身影。
每人都配备了一把95式冲锋枪,可见这支队伍的装备已堪比精锐小队。
这些八陆军战士无所畏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保卫祖国而战,死而无憾。
李云龙完成兵力部署后。
迅速检查各小队情况,并为每支队伍指派了一名指挥员。
确保整个行动计划能有条不紊地执行。
所有士兵情绪高涨。
他们清楚这次曰军的来势汹汹,而且敌军还配备了坦克部队。
关于曰军此次出动的装备,李清河也提前做过通报:
包括127毫米防空炮、37毫米高射炮,以及59式100毫米重型高射炮。
如此强大的火力配置,显然是曰军的重要底牌。
因此李云龙才决定采用这样的战术应对,
因为他深知此次对手的战斗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