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阅兵的盛大喧嚣已然散去,但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景象,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见证者的心中,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威势与凝聚力。南郊的尘土落定,大将军府内的决策,则将决定这股磅礴力量未来的指向。
阅兵后的第三日,袁绍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举行了一次决定未来数年乃至整个天下格局的战略会议。大堂之内,济济一堂,谋士如云,武将如雨,气氛庄重而热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阅兵带来的振奋与对未来的期待。
袁绍高踞主位,目光缓缓扫过堂下众人。田丰之刚正,沮授之沉毅,荀谌之通达,荀攸之奇谋,许攸之机变,郭图之逢迎;颜良文丑之悍勇,张合高览之沉稳,麴义之锐利,徐晃之严明,赵云之英挺,朱灵之恭顺,乃至刘备之谦和,关张之雄烈……这便是他横扫河北、睥睨天下的班底!
“诸公,”袁绍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从容,“邺城阅兵,军容之盛,想必诸位与孤一样,心潮澎湃。此乃我等同心戮力,历时数载,方有之局面!河北四州,已大致底定,北疆胡尘暂熄,此皆赖诸公之功!”
他先是肯定了过去的成绩,随即话锋一转,指向悬挂的巨幅天下舆图:“然,霸业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河北虽定,然天下未安。董卓余孽李傕、郭汜祸乱关中,伪帝袁术窥伺神器,刘表坐守荆州,陶谦老迈徐州……而最紧要者,”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兖州与豫州之地,“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势力暴涨,已据有兖州大部,其志不小,乃我等心腹之患也!”
“今日召集诸公,便是要议一议,我军下一步,当落子何方?这偌大的河北,又当如何治理,方能成为我等争霸天下最坚实的根基?”
袁绍的问题,引发了堂内热烈的讨论。主要的战略方向,依旧围绕着“西进”与“南图”展开。
战略之争:
田丰再次展现其刚直与对汉室正统的执着,他慨然出列:“主公!今李傕、郭汜二贼在长安互相攻伐,关中疲敝,天子蒙尘,正是千载难逢之机!我军当高举义旗,西入潼关,扫清余孽,奉迎天子!若得天子在手,则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天下可传檄而定!此乃王霸之业,岂能舍本逐末,与曹操等辈争一时之短长?”
他的主张,代表着一种正统而高风险的策略。
沮授则再次扮演了稳健派的角色,他摇头道:“元皓兄忠义之心,天地可鉴。然关中经历董卓、李郭之乱,千里荒芜,民生凋敝。我军若倾力西进,粮道漫长,补给艰难。更兼曹操在侧,其若趁我主力西向,联合黑山张燕,或北上攻我冀州,或东向全取青州,则我首尾难顾,危如累卵!授仍坚持前议,当先定河南,巩固根本。青州黄巾已呈瓦解之势,当加速进兵,全取其地,与河北连成一片。届时,我军据大河之险,拥四州之力,进退自如,方可图谋关中或南下中原!”
荀攸立于其叔父荀谌身侧,此时从容补充,将战略细化:“沮监军所言,乃老成谋国之道。攸以为,可将‘南图’分为两步。第一步,巩固与扩张。加速完成对青州的掌控,剿抚并用,务必在曹操彻底消化兖州之前,将青州纳入版图。第二步,伺机介入。曹操与徐州陶谦有杀父之仇(根据设定),其势成之后,必攻徐州。刘岱、张邈等兖州残余势力与曹操亦非铁板一块。我可遣使联络陶谦、刘岱,示好、支援,甚至……待其两败俱伤之际,以调停或援救之名,兵临大河,将势力延伸至兖、徐!此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袁绍听着麾下顶尖智囊的辩论,心中天平已然倾斜。西进风险太大,且天子在此时更像一个烫手山芋。而南图,则更为务实,利益也更直接。他最终拍板:
“诸公之论,皆为国筹谋。然时机有先后,策略分缓急。当此之时,我军战略重心,在于南向!”
“其一,青州之事,列为头等!加派兵马钱粮,务必在夏收之前,彻底平定青州黄巾,将青州牢牢握于手中!”
“其二,密切关注兖州、徐州动向!公与(沮授)、友若(荀谌),由你二人负责,多派细作,结交当地士族,掌握曹操、陶谦、刘岱之一举一动!”
“其三,对关中,仍保持政治压力,遣使谴责李傕、郭汜,声言欲奉迎天子,以为牵制。”
核心人事安排:
战略既定,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人事布局,将庞大的帝国机器精确到每一个齿轮。袁绍根据之前与核心谋士的商议,开始宣布一系列重要任命,声音沉稳而有力:
【四大核心谋士定位】
沮授:仍为监军,总揽全局战略规划,协调各方,为文官之首。
田丰:仍为别驾,主持邺城日常政务,负责律法、监察、官员考核,权力极大。
荀谌:升为长史,主要负责外交、与各方势力(包括朝廷)的联络,以及内部各派系(如颍川、河北士人)的协调。
荀攸:军师中郎将,随袁绍参赞军机,主要负责战术策划、临阵应对,地位超然。
【四方镇守与军事部署】
幽州:以审配为幽州都督,镇守蓟城,总揽幽州军事,防范塞外胡人,监视公孙瓒残余。田豫、韩猛等为其副。
并州:张合仍为并州都督,镇守晋阳,主要负责对黑山军张燕部的封锁、清剿,并防御北部边境。高览、朱灵辅之,吕威璜、赵睿等将听用。
青州(前线):麴义为主将,徐晃为副,率先登营及部分冀州精锐,全力清剿青州黄巾残余,打通连接徐兖的通道。郭图为参军,负责招抚与联络地方豪强。
冀州(核心):袁绍自领。颜良、文丑为前后将军,统领最精锐的中军,驻扎邺城周边,随时策应各方。赵云升为翊军将军,仍领精骑,直属袁绍,作为战略预备队和尖刀力量。
【特殊安置】
刘备:仍为豫州刺史(虚衔),左将军,留在邺城大将军府“参赞军事”,无具体职权,实则荣养与监视。其原有部众,酌情补充后,仍由其名义统领,但驻扎于邺城城外特定军营,由袁绍心腹将领暗中节制。
关羽、张飞:无具体军职,作为刘备护卫,允许其在校场练兵(仅限于刘备原有部众),但无调兵之权。袁绍时常赐予金帛名马,以示恩遇。
这一系列安排,可谓滴水不漏。既保证了各方重镇的稳定,又将最强大的力量握于自己手中,同时妥善处理了刘备集团这个不稳定因素。
人事任命宣布完毕,堂下众人或振奋,或沉思,或凛然遵命,无人有异议。袁绍的威望与掌控力,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会议结束后,文武众臣各自领命而去,大堂内渐渐空寂下来。袁绍却并未离开,他独自一人,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
图上的河北区域,已被深蓝色牢牢覆盖,厚重而坚实。而黄河以南,则色彩纷杂,代表着混乱与机遇。他的目光越过黄河,落在兖州“曹操”的名字上,闪过一丝冷厉的寒芒。
“孟德啊孟德,你收编青州黄巾,动作不可谓不快。”袁绍低声自语,仿佛在与远方的对手对话,“但你根基太浅,兖州世家未必真心服你。内部有刘岱、张邈掣肘,外部有陶谦之仇……你拿什么来跟我争?”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青州,指向徐州,最后落在豫州、扬州广袤的土地上。
“这万里江山,终将归于袁氏之手。四世三公的积累,河北四州的根基,文武鼎盛的人才……这一切,岂是你能比拟?”
“我先定青州,稳坐河北,看你与陶谦、与兖州内部斗得两败俱伤。待时机成熟,大军南渡,便是雷霆万钧之势!”
他的声音渐渐变得坚定而充满野心,带着一种俯瞰天下的气魄。
“这乱世,该由我来终结了。第一步是河北,下一步……便是这整个天下!”
窗外,夕阳西下,将邺城染成一片金红。这座日益雄浑的城池,正如它的主人一样,积蓄着足以撼动乾坤的力量。
至此北方的战事暂时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