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求职季,便已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大学的最后一年,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在图书馆、招聘会、面试场地和公寓之间高速流转。
公寓的茶几上,毕业论文的资料被悄然替换。取而代之的是一沓沓印刷精美的企业宣传册、各种行业的就职指南、以及密密麻麻写满面试笔记和日程的日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焦虑、期待和疲惫的气息。
信子和仁王,如同无数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一样,被卷入了这场忙碌与奔波的洪流。
信子的目标相对明确,但竞争激烈。她心仪的是与儿童教育或心理辅导相关的机构,比如知名的儿童出版社教育部门、私立儿童发展中心,或是大型企业的内部育儿支持岗位。这些职位通常需要经过层层筛选——网申、笔试、小组讨论,再到至少两轮以上的面试。
她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屏幕修改了无数遍的求职信,每一个措辞都反复推敲,生怕留下不好的印象。为了准备各种可能的面试问题,她甚至拉着仁王进行模拟面试。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我是尤野信子,立海大……啊不对,是东京xx大学心理学系应届生……”她紧张得有些结巴。
“puri~重来。语速放慢,眼神不要飘。”仁王靠在对面,双手抱臂,扮演着不苟言笑的面试官,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还有,你的优势不是‘细心’和‘有耐心’这种空泛的词,要结合具体事例,比如你如何独立完成复杂的数据编码,或者如何耐心引导访谈对象。”
在他的“毒舌”指导下,信子的自我介绍和问题应答渐渐变得流畅且有说服力。她还特意购置了几套合身的职业装,练习穿着高跟鞋走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干练。
而仁王面对的求职战场,则显得更为特殊和复杂。他的简历因其“立海大附属中学网球部正选”、“大学网球联赛优秀选手”、“曾入选U17世界杯训练营”等运动经历而格外引人注目,但也因其非传统商科或理工科的专业背景,使得他的方向有些模糊。
一些看中他名气和分析能力的体育用品公司、体育数据分析机构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同时,也有少数对逻辑思维和策略能力要求极高的咨询公司或It企业,对他的“欺诈师”头脑产生了兴趣。
他的日程表比信子更加紧凑和不可预测。常常是上午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去参加某咨询公司的案例面试,下午就要换上休闲装赶往某个体育品牌的市场部进行实务体验,晚上还可能要和猎头或业界前辈进行信息交流的饭局。
“puri~ 真是比打一场比赛还累。”某天深夜,仁王扯下领带,将自己摔进沙发,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明显疲惫。连续的高强度社交和案例分析,消耗着他大量的精力。
信子看着他眼下的青黑,心疼地递上一杯温水。“先喝点水。今天顺利吗?”
“马马虎虎。”仁王接过水杯,没有多谈细节。求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偶尔的挫败感,他习惯性地选择自己消化,不愿让她过多担心。
他们见面的时间被急剧压缩。有时,信子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回到家,仁王还在外面应酬;有时,仁王清晨出门时,信子还在为上午的面试做最后的准备。餐桌上常常放着便利贴:
「冰箱里有做好的便当,记得热了吃。——信子」
「今晚和柳生介绍的人见面,不用等我。——雅治」
但即使再忙,他们依然尽力维系着那份支撑彼此的默契。信子会悄悄在仁王第二天要穿的西装口袋里放几颗他喜欢的糖果;仁王则会在信子重要的面试前,发来一条简短的「puri~ 别紧张,按模拟的来就行。」
求职季的忙碌与奔波,像一场考验耐力和心态的马拉松。它磨砺着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挑战着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公寓里少了些温馨的闲暇,多了份为未来拼搏的紧张。但在各自奔波的脚步声中,他们都能清晰地听到,对方为了共同描绘的那个“未来蓝图”,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是告别象牙塔前最后的洗礼,也是他们携手迈向人生新阶段,必须共同穿越的一片荆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