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农机培训田间热 包装标识合规安
“家和院”的清晨总被面案的轻响唤醒。母亲站在厨房的青石板旁,正用擀面杖擀玉米面皮——是昨天用农数科技的细玉米粉和的面,要包玉米猪肉馅的饺子,给今天参加智能农机培训的老乡当午饭。“晴晴,你把馅再拌拌,加点姜末去腥味,”母亲回头喊,手里的面皮转着圈擀得又薄又圆,“今天培训的人多,得多包点,让大家吃饱了有力气学操作。”
苏晚晴刚把双胞胎哄坐在婴儿车里,闻言拿起筷子拌馅。馅料里的玉米是西坡村刚收的嫩玉米,粒大饱满,混着剁碎的土猪肉,香气直往鼻尖钻。“妈,您这面皮擀得真好,比城里饺子馆的还匀。”苏晚晴笑着说,妹妹突然伸手抓住她的袖口,小嘴巴动着,像是也想吃。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书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攥着个小本子,是昨天画的智能农机草图,“今天我能去培训现场帮大家递工具吗?我记熟了农机的零件名称,强子叔叔昨天教我的!”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智舱农机的培训手册:“当然可以,不过要听强子叔叔的话,别乱跑。早饭快好了,吃完咱们就去村西试验田。”
早饭桌上,玉米饺子刚出锅,热气裹着鲜香。小电捧着碗,一口一个吃得飞快:“奶奶包的饺子太好吃了!我要带点去给培训的叔叔们尝尝!”母亲笑着把饺子装进保温桶:“早就给你装好了,还有玉米粥,用智家的保温壶装着,到了还是热的。”
饭后一行人往村西试验田走,远远就看见智能农机旁围了不少老乡,强子正拿着培训手册给大家讲解操作面板。“凡哥!苏姐!你们来了!”强子挥手,“刚来了二十多个老乡,都是想学农机操作的,李叔还把他儿子也带来了,说要年轻人多学新技术。”
李叔正扶着农机的方向盘,听技术员讲操作步骤,看见林凡就笑着说:“凡小子,这农机看着复杂,学起来不难吧?我这老骨头也想试试,以后种玉米不用再累得腰直不起来。”林凡点头,让技术员演示基础操作:“李叔,您先看,等会儿我扶着您练,这农机有辅助模式,新手也能很快上手。”
小电跑到技术员身边,拿着自己画的草图给老乡们看:“叔叔阿姨,这是播种机的零件,这是传感器,能测株距,昨天我跟强子叔叔学的!”老乡们被他认真的样子逗笑,张婶笑着说:“小电真是个小老师,比你爸还会讲呢!”
正培训着,林凡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农数科技的销售经理打来的,语气有些急:“林总,城里的连锁超市反馈,咱们的玉米制品包装上没有‘营养成分表’和‘过敏原提示’,不符合食品销售规范,要咱们限期整改,不然就得下架!”
林凡心里一紧——之前改进包装只注意了防潮,没考虑到合规标识,这是个关键疏漏。“你先别急,”他对着电话说,“马上联系智家生态科,让他们设计新的包装模板,加上营养成分表、过敏原提示和生产许可证号,今天出样稿,明天批量印刷;另外跟超市道歉,承诺三天内完成所有产品的包装更换,不会影响他们销售。”
挂了电话,苏晚晴轻声问:“是包装的问题?要不要我让智家的人优先处理?”“嗯,漏了合规标识,”林凡点头,“不过智家生态科做过食品包装设计,整改起来快,不会耽误事。强子,你先盯着培训,我去趟合作社,跟李叔说下玉米收购的事,顺便把包装整改的事跟他提提,让老乡们放心。”
中午,大家在试验田旁的临时棚里吃饺子。保温桶里的饺子还是热的,老乡们边吃边聊农机操作,李叔的儿子兴奋地说:“爸,这农机学会了,以后咱们家种十亩玉米都轻松,再也不用请人帮忙了!”李叔笑着点头:“都是凡小子的功劳,给咱们村带来这么好的技术。”
下午,林凡带着新设计的包装样稿去了农数科技的加工厂。王师傅看着样稿,点头说:“林总,这标识加得全,符合规范,明天就能换包装,之前的库存产品我们加班贴标识,保证不耽误超市的销售。”林凡放心地点头:“辛苦大家了,一定要把好合规关,咱们的玉米制品不仅要好吃,还要安全合规,让客户放心。”
傍晚回到“家和院”,双胞胎已经睡着了,月嫂正坐在旁边看育儿书。小电跑到林凡身边,兴奋地讲今天培训的事:“爸爸,我帮技术员递扳手了!李叔学会了播种操作,还夸我草图画得好!”林凡揉了揉他的头:“咱们小电真能干,以后就是爸爸的小帮手了。”
晚饭时,桌子上摆着剩下的玉米饺子、炒青菜,还有农数科技新做的玉米脆片。母亲聊起“妈妈课堂”的事:“明天教老乡们做玉米饺子,我把面皮的做法再细化下,让大家都能学会。”苏晚晴点头:“我再准备点婴儿能吃的玉米蔬菜馅,给带宝宝的老乡们做参考。”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林凡抱着哥哥,苏晚晴抱着妹妹,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小电靠在他们身边,手里还攥着半块玉米脆片。远处的试验田方向隐约传来农机的低鸣——是技术员在加班调试设备,为明天的培训做准备。“你看,”苏晚晴轻声说,“从农机培训到包装整改,虽然有小插曲,但都顺利解决了,老乡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落在院门口的“家和”匾额上:“是啊,做实业就是这样,得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既要让老乡们得实惠,也要让客户放心。以后咱们还要把农机推广到更多村子,把玉米制品卖到更多地方,让西坡村的好东西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