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一天天增高,沈家二房的喜悦与焦虑也同步增长。喜悦的是新家的轮廓日渐清晰,焦虑的是钱匣子也越来越轻。上梁、盖瓦、安门装窗,样样都是吞金兽。沈清辞提出的“接红白喜事卤味订制”的想法,成了全家眼巴巴盼着的新希望。
周氏开始格外留意村里的动静,逢人便打听谁家要办事。可几天过去,不是日子不对,就是人家早已定了酒楼或自家操办,希望渺茫。
这天下午,铺子里没什么人,周氏正对着空荡荡的街面发愁,隔壁杂货铺的刘婶挎着篮子进来买盐,顺口唠起了家常:“周家妹子,听说你们家新房起得挺快啊,墙都老高了?”
周氏强打精神笑笑:“是啊刘婶,都是孩子他爹和王师傅辛苦。”
刘婶付了钱,却没急着走,压低声音说:“我跟你说个事儿,你们不是做卤味吗?我娘家侄儿,就西头柳树沟的,下个月初六娶媳妇儿。他家条件一般,摆不起大酒楼席面,打算在自家院子办,请了厨子做菜,正愁凉菜花样少呢。我寻思着你们这卤味不错,要是价钱合适,说不定能订点?”
周氏一听,心猛地一跳,赶紧拉住刘婶的手:“刘婶!您可真是及时雨啊!价钱好说!肯定比酒楼实惠!您侄儿家大概要多少?有啥要求没?”
刘婶见周氏这么上心,也来了劲:“具体没定,我也就是这么一想。要不……让我侄儿明儿个过来,你们自己谈谈?”
“成!成!太谢谢您了刘婶!”周氏激动得差点要给刘婶作揖。
送走刘婶,周氏一路小跑回后院,声音都变了调:“他爹!阿辞!有门儿了!有订单了!”
沈厚德和沈清辞闻声出来,听周氏说完,也都喜出望外。
“柳树沟?不远!明天人家来谈,咱们可得好好准备!”沈厚德搓着手,一脸兴奋。
沈清辞更是冷静地开始盘算:“娘,既然是喜宴,卤味得量大,还得好看吉利。咱们得提前备足料,还得想想怎么摆盘喜庆。”
第二天晌午,刘婶果然领着一个二十出头、面相憨厚的年轻后生来了,正是她侄儿,叫柳大壮。柳大壮有些拘谨,搓着手说:“沈叔,沈婶,妹子,我家条件有限,就想订点实惠又好吃的卤味,给席面添个彩头。”
沈清辞笑着迎上去:“柳大哥别客气,咱们都是实在人家,您有啥要求尽管说。”
柳大壮想了想:“大概要……十斤左右吧?拼个盘,有肉有素的,看着喜庆点就成。价钱……您看多少合适?”
沈清辞心里快速算了一下成本,报了一个比散卖略低、但薄利多销的实惠价格。柳大壮一听,比镇上的酒楼便宜了近三成,脸上露出喜色:“这个价行!那……那就定下了?下月初五下午我来取货?”
“没问题!”周氏抢着答应,“柳家侄子放心,保准给你弄得妥妥当当!”
送走柳大壮和刘婶,沈家小院沸腾了!这可是第一笔正经的宴席订单!虽然利润薄,但量大稳定,能快速回笼一笔不小的资金!
“十斤!得用大锅卤了!”周氏已经开始规划。
“摆盘得好看,用红纸垫底咋样?”沈厚德也出主意。
沈清辞思路更活:“光拼盘不够喜庆。我想着,咱们用卤汁调点红色的酱料,在盘子边上写个‘囍’字,或者用胡萝卜刻点小花点缀一下,显得咱们用心!”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日子,沈家二房一边忙活铺子的日常生意和工地上的事,一边为这笔订单精心准备。沈清辞试验酱料调色,周氏负责清洗处理大量食材,沈厚德则保证柴火充足。连沈安都分到了新任务——帮忙擦洗用来装卤味的大托盘。
到了初五下午,柳大壮准时来了。当看到周氏和沈清辞端出来的两大托盘卤味拼盘时,他眼睛都直了!只见红油油的卤肥肠、酱褐色的卤牛肉、金黄的卤豆干、翠绿的卤水黄瓜片,错落有致地摆在一起,盘子边缘还用红酱画了个歪歪扭扭但十分醒目的“囍”字,旁边点缀着几朵胡萝卜刻的小花!
“这……这也太好看了!”柳大壮又惊又喜,“比酒楼的还像样!这得加钱吧?”
“不加不加!”周氏笑得合不拢嘴,“说好的价,祝大侄子新婚大喜!”
柳大壮欢天喜地地付了钱,千恩万谢地端着托盘走了。
这笔订单顺利交付,虽然赚得不多,但意义重大!它证明了沈记卤味有能力承接宴席,打开了一条新的销路!
更让人惊喜的是,几天后,柳大壮又来了,还带着同村另一个准备办满月酒的人家!原来,喜宴上的卤味大受好评,不少宾客打听是哪家做的。
“沈姑娘,沈婶子,你们那卤味,在我们村可出名了!”柳大壮笑着说,“这是我本家三叔,孙子满月,也想订点,样子要可爱点的!”
新的订单接踵而至!虽然都是小门小户的宴席,量不大,但频率增加了!沈家二房忙得脚不沾地,却甘之如饴。每一笔订单进账,都意味着离买梁木更近一步!
沈清辞根据不同的宴席性质,还琢磨出了不同的主题拼盘:喜宴用“囍”字和红花,满月酒用胡萝卜刻的小兔子、小老虎,寿宴则用“寿”字和仙桃造型。虽然雕刻手艺稚嫩,但这份用心和巧思,让主家觉得格外有面子。
“随身卤香包”的生意也借着这股东风,被更多走亲访友的人知道,销路慢慢打开。
资金的压力,似乎得到了一丝缓解。希望,像春天的野草,在艰难的石头缝里,顽强地探出了头。
晚上数着新赚来的铜钱,周氏脸上有了笑模样:“他爹,照这个势头,再过两个月,兴许就能把梁木的钱攒出来了!”
沈厚德也憨厚地笑:“嗯!人多力量大!咱们再加把劲!”
然而,沈清辞在喜悦之余,却隐隐有些担忧。接宴席订单固然好,但需求量不稳定,而且极其耗费人力和时间。爹娘年纪大了,长期这么高强度劳作,身体会吃不消。如何平衡日常经营和突发订单,如何提高效率,成了摆在她面前的新问题。
这刚刚开拓的财路,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