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酒的喜悦气氛在小小的餐厅里弥漫,满桌精致的江南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几杯温润的花雕下肚,师徒几人之间的拘谨渐渐消散,话题也愈发广泛起来。
钱学成先生的夫人蔚樱女士,这位着名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气质温婉优雅。
她看着忙前忙后、厨艺精湛的何雨柱,眼中满是欣赏,不由得关切地问道:“雨柱啊,看你年纪轻轻,不仅学问做得好,这厨艺更是了得。平时工作这么忙,还有什么别的爱好,能放松放松吗?”
何雨柱刚咽下一口鲜美的莼菜,闻言放下筷子,腼腆地笑了笑:“师母,我平时瞎鼓捣,除了做点吃的,也就……偶尔胡乱哼唱几句,不成调子,自娱自乐罢了。”
“哦?喜欢唱歌?”蔚樱眼睛一亮,她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与传播,对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天然就有好感,
“都喜欢唱些什么呀?现在的《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这些都会吗?”
“会一点,但唱得不好。”何雨柱继续“谦虚”,心里却在快速盘算。
这时,旁边的化罗庚老师似乎想起了什么,用筷子点了点何雨柱,对蔚樱说:“小蔚,你别听这小子瞎谦虚!
我好像听谁提起过一耳朵,说前几年部队里流传开一首挺提气的新歌,叫什么……《精忠报国》?
调子铿锵有力,歌词也写得大气磅礴,据说就是他捣鼓出来的?好像词、曲、唱都是他一个人包的?”
化教授这话一出,钱学成和蔚樱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钱学成是知道这首歌的,甚至在研究院里也隐约听到有年轻的科研人员哼唱过,那激昂的旋律和饱含家国情怀的歌词,让他这个一心报国的科学家也深受触动。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作品的创作者,竟然就是眼前这个刚刚拜入自己门下、主要精力都在导弹研制上的年轻人!
蔚樱更是惊讶地捂住了嘴,美眸圆睁:“《精忠报国》?!那首歌是雨柱你创作的?!
哎呀!我可是特意找人来唱过,那曲子写得真是太好了!
格局宏大,旋律既有民族底蕴又有时代气息,尤其是那种豪迈悲壮、誓死报国的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
你……你竟然还说自己是胡乱哼唱?”
面对两位师长和蔚樱师母灼灼的目光,何雨柱知道躲不过去了,只能继续沿用他早就准备好的“甩锅大法”。
他挠了挠头,脸上露出“憨厚”又带着点“侥幸”的笑容,连忙摆手解释道:
“化老师,蔚师母,钱老师,您们可千万别误会!我可没那么大本事!那首歌……其实不是我创作的!”
“哦?”三人都是一愣。
何雨柱继续编造,表情尽量显得真诚:“是有一次,我无意中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残破的古谱,里面夹着几页手稿,词和曲都在上面,作者署名处模糊不清,只隐约有个‘佚名’的痕迹。
我看着那词写得荡气回肠,曲子也谱得激昂澎湃,心里喜欢得紧,就默默记了下来。
后来高丽战场,我军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传来时,我一时心情激荡,就试着把这首歌哼唱了出来,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就这么传开了……
真不是我写的,是那位无名前辈的功劳!我这就是……就是个传唱者!”
他这番说辞,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把功劳都推给了莫须有的“无名氏”。
然而,蔚樱是谁?她是顶级的艺术家,对音乐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和洞察力。
她仔细回味着《精忠报国》那浑然天成的词曲结合,那精准的情绪推进和现代感的作曲技法,根本不像是什么故纸堆里能找到的“古谱”,反而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
她看着何雨柱那“诚恳”推辞的模样,越看越觉得这小子是在“藏拙”,是在谦虚!
哪有那么巧,随便在旧书摊就能捡到这种级别的、完全符合当下时代精神又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
这概率比化教授随手就破解一道世界数学难题还低!
“雨柱啊,”蔚樱笑得意味深长,带着艺术家特有的执着和好奇,“你就别瞒着蔚师母了。
师母是搞音乐的,一首作品是不是原创,有没有灵魂,我大致能感觉到。
《精忠报国》这首歌,它的词、曲、意是高度统一的,充满了创作者澎湃的激情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可不是简单模仿或者拼凑能出来的。
你就跟阿姨说实话,是不是你写的?放心,阿姨就是好奇,跟你探讨探讨艺术,绝不外传!”
化罗庚和钱学成也饶有兴致地看着何雨柱。化教授打趣道:“怎么?在我们面前还藏着掖着?怕我们让你改行去搞文艺工作?”
钱学成也微笑着说:“雨柱,艺术和科学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需要灵感和创造力。如果真是你的才华,不必过分谦虚。”
何雨柱心里叫苦不迭,这蔚樱师母的眼睛也太毒了!
他只能硬着头皮,半真半假地含糊道:“这个……真是在旧书摊看到的……可能……
可能是我唱的时候,不自觉地带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绪,所以让蔚师母您觉得像是原创了……
我其实对音乐就是瞎琢磨,懂点皮毛,跟您这专业的没法比。”
他试图转移话题,把重点从“创作”拉到“演唱和理解”上。
蔚樱见他还是不肯“承认”,也不强逼,但兴趣更浓了。她顺着何雨柱的话,开始和他探讨起歌唱艺术来。
“那你跟师母说说,你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么理解和处理气息、共鸣和咬字的?
比如‘狼烟起江山北望’这一句,你是怎么把握那种苍凉悲壮又不失力量的感觉的?”蒋英开始用专业的口吻提问。
何雨柱心里松了口气,只要不纠结创作归属,论起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演唱技巧(得益于系统灌输的完美级技能和前世记忆),他可不怯场。
他整理了一下思路,结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和发声特点,侃侃而谈:
“蔚师母,我觉得唱这首歌,气息支撑是关键,需要腰腹有力,声音要沉下去,不能浮在嗓子眼。
‘狼烟起’这三个字,我尝试用带着胸腔共鸣的浑厚声音出来,营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紧迫感。
到‘江山北望’,声音可以稍微拉开,带点开阔的意境,但情绪不能松,那种眺望故土、心系家园的感觉要出来……”
他还随口对比了一下美声唱法和更适合这首歌曲的民族唱法或者说“戏歌”结合唱法在表现力上的不同侧重点,甚至无意识地用了几个后世才更普及的声乐术语。
蔚樱越听眼睛越亮!何雨柱的很多见解,虽然表述上还带着些个人化的色彩,但内核非常精准,甚至有些观点让她这个专业人士都感到新颖和深受启发!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唱者”能有的水平!这更让她确信,何雨柱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悟性!
两人一个教一个(假装)学,聊得越来越投机,从气息谈到咬字,从情感表达谈到作品理解,偶尔何雨柱还应蒋英的要求,清唱一两句关键段落做示范。
他的嗓音条件和对歌曲深入骨髓的理解,每一次清唱都让蔚樱忍不住击节赞叹!
而坐在旁边的化罗庚和钱学成,两位科学巨匠,看着眼前这画风突变的场景,听着那些“气息”、“共鸣”、“情感处理”等陌生又奇妙的词汇,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了哭笑不得又万分惊奇的表情。
化罗庚凑近钱学成,压低声音笑道:“学森,看来咱们这学生,还是个‘杂家’?
这导弹图纸看得,厨房灶台转得,现在连声乐艺术也聊得头头是道?我这数学脑子,是有点跟不上他的节奏了。”
钱学成也笑着摇头,眼中却闪烁着更加欣赏的光芒:“真是个宝藏啊……
或许正如您所说,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
雨柱能有如此广泛的兴趣和领悟力,对他的科研工作,未必不是一种助益。只是……
下次他再拿出什么惊人之作,说是‘无名氏’写的,我可得打个问号了!”
一顿拜师宴,最终在科学与艺术的奇妙交融中,落下了帷幕。
何雨柱用他“无名氏”的马甲和“不经意”展露的音乐才华,再次给两位老师和蔚樱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疑惑。
而他也成功地在科学家的身份之外,为自己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和多彩的“艺术爱好者”外衣。
只是他不知道,这位认真的“艺术爱好者”蔚樱师母,已经暗下决心,以后要多找机会,好好“挖掘”一下他这个“音乐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