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深秋,晨雾还没散尽,临江的“红楼VR体验馆”外就排起了长队。体验馆的外观是按《红楼梦》里“大观园沁芳闸”的形制设计的,青瓦白墙间缠绕着苏绣艺人手工织就的“花藤纹样”,门楣上的“金陵十二钗”剪纸浮雕(出自王桂英之手)在晨光中泛着朱砂红的光泽,连门口的石狮子都是瓷坊老师傅用青瓷烧制的,底座刻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篆字——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把红楼搬进现实”的细腻。
苏澈站在二楼的监控室里,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游客动线图,眉头微微蹙着:“潇湘馆的VR设备再测一遍,刚才有测试员说竹影的晃动太快,不像江南清晨的风。”旁边的李然立刻拿起对讲机:“技术组,潇湘馆3号机位,竹影动态参数下调15%,参考苏州拙政园今早6点的实时风力数据。”
“至于吗?差一点游客也看不出来。”旁边的张岚笑着递过一杯热咖啡,“开业第一天,别这么紧绷。”
苏澈接过咖啡,目光落在监控画面里排队的老人身上——那是老周,正由儿子推着轮椅,手里攥着瓷坊定制的“黛玉葬花”迷你瓷偶。“老周等这一天等了半年,不能让他失望。”苏澈说,“咱们做VR不是为了炫技,是要让游客真的‘走进’红楼,摸到里面的文化。”
说话间,第一批游客已经走进体验馆。穿蓝色卫衣的小姑娘林晓第一个冲到“场景选择屏”前,手指点向“潇湘馆”:“我要去找黛玉!”戴上VR眼镜的瞬间,她忍不住“哇”出声——眼前是成片的湘妃竹,竹叶上的露珠顺着纹理滚落,伸手去接,指尖能触到微凉的湿润感;不远处,虚拟的黛玉正蹲在花锄旁拾落花,素色的“掐牙背心”上,苏绣的梅花纹随着动作微微颤动,连她发间别着的青瓷簪子(复刻瓷坊的样品),都能看清釉面上的“冰裂纹”。
“黛玉!我能和你一起葬花吗?”林晓试探着开口,虚拟黛玉抬起头,嘴角带着浅笑:“你若愿意,便帮我把这袋落花埋了吧。”系统随即弹出“葬花互动”提示,林晓的手柄变成小铲子,挖泥土时能感受到“颗粒感”,埋花时还能听到花瓣与泥土接触的“沙沙声”——这些细节,都是李然团队用“非遗数字化引擎”还原的:泥土的质感参考了苏州园林的园土样本,声音则是实地录制的落花入土声。
“太真实了!好像真的在大观园里!”林晓埋完花,虚拟黛玉递来一张剪纸书签(王桂英设计的“黛玉葬花图”),“这个送给你,愿你惜取眼前春。”林晓摘下眼镜时,手里真的多了一张实体剪纸——原来体验馆的每个VR设备旁都配有“文创输出口”,游客在虚拟场景里获得的“礼物”,能同步打印成实体文创。
同一时间,老周在儿子的帮助下,走进了“蘅芜苑”场景。虚拟的宝钗正坐在窗边绣香囊,看到老周进来,笑着起身:“老人家,要不要尝尝我泡的雨前茶?”老周点点头,看着宝钗用青瓷茶具(瓷坊老师傅烧制的迷你款)泡茶,水流注入茶杯时,还能听到“叮咚”的清脆声——这是澈心特效团队专门录制的青瓷茶具碰撞声。
“以前读《红楼梦》,总想象不出蘅芜苑的香草是什么样。”老周喝着虚拟的茶(VR设备同步释放淡淡的茶香),眼眶有些湿润,“现在一看,才知道宝钗住的地方这么雅致,连茶都这么香——就像书里写的一样。”儿子在旁边录着视频,小声说:“爸,等会儿咱们再去栊翠庵,看看妙玉的梅花雪水茶。”
体验馆里最热闹的,要数“非遗互动区”。在“探春理家”场景里,游客可以用VR手柄体验“剪纸记账”——虚拟的探春会给出“大观园某月开支清单”,游客需要用剪纸工艺把“花卉开支”“匠人工钱”等分类剪出来,贴在对应的账本上;完成任务后,能解锁苏绣传承人陈阿姨录制的“探春服饰纹样讲解”,了解她裙子上“缠枝莲纹”的寓意。
来自伦敦的游客艾米丽,在“栊翠庵”场景里玩了整整一小时。她跟着虚拟的妙玉学“青瓷拉坯”,手柄变成转盘,指尖能感受到“陶土”的柔软,拉好的坯体上还能刻上自己的名字——系统提示“7天后可收到瓷坊烧制的实体青瓷杯”。“我之前在Netflix看了《红楼》动漫,就想看看真实的大观园是什么样。”艾米丽摘下眼镜,手里拿着刚打印的青瓷杯设计图,“现在不仅看到了,还能亲手做青瓷,太神奇了!”
开业第一天,体验馆就接待了1.2万名游客,远超预期的8000人。晚上闭馆时,苏澈和团队在监控室里复盘,屏幕上满是游客的好评:“带孩子玩了一下午,他现在知道苏绣和剪纸是咱们的非遗了”“老人玩得很开心,说像圆了红楼梦”“下次要带外国朋友来,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古典美”。
李然揉了揉眼睛,指着一条反馈:“有游客说‘希望能体验黛玉葬花时的古琴曲’,咱们明天可以加上古琴互动——让游客用手柄模拟弹琴,触发《枉凝眉》的片段。”
“好,联系古琴非遗传承人,明天早上把音频导进去。”苏澈点头,刚拿起水杯,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江城文旅局的张局长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合作方案:“苏总,今天的游客数据我们看了,太亮眼了!周边的酒店、文创店生意都好了不少,市里想把体验馆列为‘江城文旅新地标’,还希望你们能在其他区开分店。”
苏澈接过方案,目光落在“分店选址建议”上——上面列了江城的老城区、滨江新区,每个地址旁都标注了“非遗资源配套”(比如老城区有剪纸作坊,滨江新区有青瓷窑)。“我们得先做好眼前的,把每个细节磨透。”苏澈说,“比如分店可以结合当地的非遗,像老城区分店就多加剪纸互动,滨江新区就突出青瓷体验——不能千篇一律。”
张局长笑着点头:“没问题!市里会全力配合,非遗传承人、场地都好说。”
送走张局长,苏澈走到体验馆的大厅里。月光透过青瓦的缝隙洒进来,落在青瓷石狮子上,映出淡淡的釉光。他想起半年前,王桂英为了剪好门楣上的十二钗,熬了三个通宵;瓷坊老师傅为了烧制石狮子,反复调整釉色配方;李然团队为了还原潇湘馆的竹影,跑了十次苏州园林——这些细节,才是体验馆能打动游客的根本。
“苏总,明天的预约已经满了,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加场。”张岚拿着预约表走进来,语气里满是兴奋。
苏澈点点头,望向窗外——临江的步道上,还有游客在拍体验馆的夜景,有人举着刚买的青瓷小摆件,有人拿着剪纸书签,低声讨论着今天的体验。他突然觉得,这个体验馆就像一座桥,一边连着古老的红楼文化,一边连着年轻的游客;一边连着非遗传承人的手艺,一边连着未来的文化记忆。
“慢慢来,”苏澈轻声说,“让更多人走进来,读懂红楼,读懂咱们的文化——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