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两天,重案组办公室彻底变成了一个不夜城。
外卖盒子堆在角落,咖啡机几乎没停过。每个人都顶着浓重的黑眼圈,眼睛里布满血丝。
海量的监控数据像潮水一样涌来,占据了服务器大量的空间。光是分类、整理、按照时间和地点排序,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技术队增派了人手过来支援,办公室里充满了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
陆野几乎扎在了电脑前。他负责总体协调和关键线索的捕捉。周婷负责梳理不同来源数据的关联性。陈凯则带着技术团队,用各种软件工具进行初步筛选,排除掉无关的车辆和行人,缩小范围。
李伟也没闲着,带着外勤的同事,根据监控里筛选出的一些模糊线索,不停地进行实地排查验证,经常半夜才回来。
但进展依旧缓慢。
嫌疑人太狡猾了。他极其熟悉监控盲区,行动路线飘忽不定,经常在一个摄像头里出现一下,又在下一个路口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仿佛融入了城市的人群车流里。
那个“手臂纹身或疤痕”的特征,在模糊的低光照监控画面里,更是难以捕捉。
压力越来越大。
限期破案的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
网上恐慌的言论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模仿犯罪苗头的报告,虽然被及时遏制,但更加重了专案组的心理负担。
上级的电话来得越来越勤。
陈峰队长的脸色越来越黑,抽烟抽得更凶了。
陆野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焦虑。数据太多了,就像在一片浩瀚的海洋里捞一根针,而且这根针还会自己移动、隐藏。
他看着系统界面里那个还是灰色的“大数据分析”按钮,无比渴望它能亮起来。光靠人力,太难了。
这天晚上,又一次排查无果后,陈凯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地说:“不行了…眼睛真要瞎了…这孙子是不是会算卦啊?怎么就能完美避开所有清晰摄像头呢?”
陆野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盯着屏幕上定格的某个模糊身影。
“他一定有什么我们还没发现的规律…”陆野喃喃自语,“或者…我们忽略了什么共同的点。”
他猛地坐直身体:“婷姐,把四个案发地点附近,案发前一段时间,所有重复出现的车辆信息,特别是那种停留时间不长的,再过滤一遍!不要只看人,也看车!”
周婷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他可能有交通工具?不是纯步行?”
“有可能!”陆野眼神亮了起来,“每次案发地点都不同,跨度不小,如果只靠走路和公共交通,时间上很难那么精准。他可能有一辆车,用于在不同区域之间移动,甚至用于踩点和观察!”
一个新的排查方向,像一道微光,射入了疲惫压抑的数据海洋之中。
【逻辑推理 Lv.5 触发...】
【整合信息:嫌疑人活动范围跨区域、作案时间精准、对监控躲避娴熟。】
【新推测:嫌疑人极可能拥有私人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并利用其进行机动和观察。】
【建议:调整监控筛查重点,关注案发地周边重复出现、短暂停留的可疑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