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刚吹软校园的泥土,宝宝就踩着晨露跑到花坛边——她认养的那棵玉兰苗,终于抽出了第一片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叶尖还沾着颗晶莹的露珠,像缀着颗小星辰。
“宝宝姐姐!快来看!”小雅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里是大山希望小学的直播画面:小花蹲在玉兰苗旁,手里拿着小铲子,正小心翼翼地给苗根松土,小虎则举着个陶碗,在旁边帮忙挡着春风。“李老师说,大山的玉兰苗也长新叶啦!”小雅的声音里满是雀跃,“小花还说,要等咱们的玉兰开花了,一起视频看!”
孩子们围着手机叽叽喳喳,梅韵涵笑着拿出一个包裹:“还有个好消息!江南的林阿婆和陈师傅,下周要来看咱们的玉兰!”
“真的吗?”宝宝手里的洒水壶“哐当”掉在地上,水溅到裤脚都没察觉。她想起去年在江南,林阿婆教她绣玉兰的模样,想起陈师傅揉陶土时粗糙却温暖的手,鼻子突然一酸——原来那些隔着屏幕的牵挂,真的能变成面对面的团圆。
接下来的几天,社团活动室里天天像过节。乐乐带着陶艺组的同学,在院子里搭了个临时窑炉,说要给陈师傅露一手,烧几个“玉兰花开”陶碗;小雅和苏绣组的同学,把活动室的窗帘换成了新绣的玉兰图案,风一吹,满室都是春天的影子;宝宝最忙,她每天都去花坛边给玉兰苗浇水,还特意做了个小木牌,上面写着“欢迎林阿婆、陈师傅”,挂在苗枝上。
龙震霆则从家里搬来一张旧木桌,刷上淡绿色的漆,摆在花坛旁,“到时候咱们就在这里喝茶,看玉兰,听林阿婆讲老手艺的故事”。他还写了幅对联,贴在活动室门口:“春风牵线连山海,玉兰开花聚匠心”,墨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林阿婆和陈师傅来的那天。大巴车刚停稳,宝宝就冲了过去,一把抱住林阿婆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哭腔:“阿婆,我好想你!”林阿婆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手里还提着个蓝布包:“阿婆也想你,给你带了江南的新绣线,还有你最爱吃的玉兰糕。”
陈师傅则被乐乐拉着去看临时窑炉,他蹲下来,仔细看了看窑口的温度,点头称赞:“不错不错,比我第一次搭的窑炉还规整!今天咱们一起烧陶碗,让你看看真正的窑火是什么样。”
孩子们簇拥着林阿婆和陈师傅来到花坛边,看着那几棵抽出新叶的玉兰苗,林阿婆忍不住蹲下来,指尖轻轻拂过叶片:“去年还是颗小种子,现在都长这么高了,跟你们一样,都是好样的。”陈师傅则拿出相机,对着玉兰苗拍了又拍:“要把这些苗的样子拍下来,回去给江南的老玉兰树看看,它有这么多‘小徒弟’了。”
中午,大家围坐在木桌旁,吃着吴妈做的校园馒头,就着林阿婆带来的江南酱菜。宝宝给林阿婆夹了块玉兰糕,说:“阿婆,您尝尝,这是我妈妈教我做的,比您做的差一点,但我会慢慢学。”林阿婆咬了一口,眼里满是笑意:“不差不差,比阿婆第一次做的好吃多了,这就是传承啊。”
下午,最让人期待的“共烧陶碗”开始了。乐乐把提前揉好的陶土分给大家,陈师傅手把手教孩子们捏碗坯:“手指要贴着陶土,慢慢往上推,就像托着一朵刚开的玉兰,力道要匀,心要静。”宝宝捏的时候,手有点抖,陈师傅就握着她的手,一点点调整:“别紧张,你看,这样一来,碗沿就圆了,就像咱们的心意,没有棱角,只有温暖。”
林阿婆则坐在旁边的绣架前,教孩子们绣玉兰花瓣:“线要拉得松一点,针脚要留得匀一点,这样绣出来的玉兰才鲜活。”小雅学得快,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朵小小的玉兰,林阿婆看着,忍不住点头:“有灵气,以后肯定是个好绣娘。”
夕阳西下时,窑炉里的陶碗终于烧好了。陈师傅戴着厚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陶碗拿出来,刚出炉的陶碗泛着淡淡的青釉色,碗沿上都刻着小小的玉兰纹——有的是宝宝刻的,有的是乐乐刻的,还有的是林阿婆和陈师傅一起刻的。“这叫‘团圆碗’,”陈师傅把陶碗摆在木桌上,“咱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后不管在江南、校园还是大山,看到这个碗,就像看到彼此一样。”
晚饭过后,孩子们拉着林阿婆和陈师傅去看社团的展示柜。宝宝指着“山海手作集”的照片,一一介绍:“这是小花绣的红太阳,这是小虎捏的小树苗,这是陈师傅烧的‘团圆盘’……”林阿婆看着这些手作,眼眶渐渐湿润:“没想到咱们的小手艺,能串起这么多人的心意,阿婆这辈子,没白做老手艺。”
第二天早上,林阿婆和陈师傅要走了。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手作塞进他们的包里:宝宝送了块绣着玉兰的手帕,乐乐送了个迷你陶土窑炉,小雅送了串茉莉书签。宝宝拉着林阿婆的手,舍不得松开:“阿婆,您下次还来吗?等玉兰花开了,我拍给您看。”
林阿婆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宝宝:“这是江南老玉兰树的枝条,你把它插在校园的土里,等它生根发芽,咱们的玉兰就真的连在一起了。”陈师傅则拍了拍乐乐的肩膀:“下次来,我教你烧真正的窑,让你看看陶土在窑火里怎么变成宝贝。”
大巴车缓缓开动,孩子们追在车后,挥着手喊:“阿婆再见!陈师傅再见!等玉兰花开了,我们给你们寄照片!”林阿婆和陈师傅也从车窗里探出头,挥着手,眼里满是不舍。
宝宝捧着那根玉兰枝条,站在花坛边,看着大巴车消失在路的尽头。她小心地把枝条插进土里,旁边立着那个写着“欢迎”的小木牌,只是上面多了一行字:“玉兰花开时,我们再团圆”。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天都来花坛边照看玉兰苗和新插的枝条。宝宝还是每天给大山的小花发视频,分享玉兰的生长情况;乐乐则把陈师傅教的烧陶技巧记在本子上,说要等下次见面,给陈师傅一个惊喜;小雅则在活动室的墙上,画了幅“玉兰团圆图”,上面有林阿婆、陈师傅、大山的孩子们,还有校园的每个社员,大家都站在玉兰树下,笑得格外开心。
四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宝宝刚到学校,就看到花坛边围满了人。她跑过去一看,瞬间愣住了——那棵新插的玉兰枝条,竟然抽出了新叶!淡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着,像在跟她打招呼。“发芽啦!枝条发芽啦!”宝宝激动得跳起来,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园。
孩子们都跑过来,围着新抽叶的枝条,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梅韵涵笑着拿出手机,给林阿婆和陈师傅发了照片:“你们看,江南的玉兰枝条,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了!”
没过多久,林阿婆就发来视频,屏幕里,她站在江南的玉兰树下,手里举着一张照片,是大山里的玉兰苗——也开花了!淡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好看。“宝宝你看,大山的玉兰开花了!”林阿婆的声音里满是激动,“咱们的玉兰,真的连在一起了!”
视频里,小花和小虎也跑了过来,举着刚摘的玉兰花瓣,对着镜头说:“宝宝姐姐,乐乐哥哥,我们的玉兰开花啦!等你们的玉兰花开了,我们一起视频看!”
宝宝看着视频里的玉兰花瓣,又看了看校园里抽叶的枝条,突然觉得,不管是江南的玉兰、大山的玉兰,还是校园的玉兰,都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而那些藏在手作里的心意,那些隔着山海的牵挂,那些关于团圆的约定,都像这玉兰一样,在春风里慢慢生长,在时光里静静绽放。
夕阳下,宝宝坐在花坛边,手里捧着陈师傅送的“团圆碗”,碗里放着一片从江南带来的玉兰干叶。她看着渐渐长大的玉兰苗,心里默默想着:“等玉兰花开了,我要把花瓣寄给林阿婆和陈师傅,寄给大山的小花和小虎,告诉他们,我们的约定,像玉兰一样,永远不会变。”
风轻轻吹过,玉兰苗的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回应她的心意。宝宝知道,这场跨越山海的玉兰之约,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玉兰花开遍校园、江南和大山,会有更多的人爱上老手艺,会有更多的心意跨越山海,连在一起,像这玉兰一样,永远温暖,永远鲜活,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