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葫芦岛的最后一天,楚凡再次来到了海边,但不是游客聚集的龙湾海滨,而是一处更为僻静的地方,靠近 望海寺 一带。这里礁石嶙峋,海风更为野性,海浪拍打在礁石上,碎成万千雪白的泡沫。
他找了一块平坦的礁石坐下,面向浩瀚的渤海。行囊放在身边,里面装着那片来自朝阳的“龙骨”化石,以及一路积累的、越来越厚重的记忆。他需要在这片见证了古城兴衰、战役血火与现代港口繁忙的海岸线上,进行最后一次独处与沉淀。
晨光中,海鸥在头顶盘旋鸣叫。他的思绪随着海浪声起伏。兴城古城的市井仿佛在眼前重现,塔山阻击战的枪声依稀在耳畔回响,葫芦岛港的货轮汽笛声隐约传来。历史的层理,在此地是如此清晰地叠加在一起——明清的边防、解放战争的决胜场、改革开放的沿海窗口。
他从行囊中,拿出了那片封装着 狼鳍鱼化石 的“龙骨”。这枚来自亿万年前的生命的微小印记,此刻面对无垠的大海,更显其渺小与永恒。他凝视着那片清晰的鱼骨纹路,仿佛能感受到时间长河的浩瀚与个体生命的短暂。
他没有将“龙骨”抛入大海,也没有留下。他做出了另一个决定。他站起身,面向大海,将那片化石高高举起,让初升的阳光透过塑料盒,照亮那古老的纹路。
这是一个无声的仪式。他将这亿万年生命的见证,呈献给这永恒的大海,呈献给这片承载了无数历史悲欢的土地。 让这最古老的生命印记,与最广阔的自然力量,在此地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随后,他郑重地将“龙骨”收回行囊。他需要带着这份对时间与生命的敬畏,走向终点。
中午,他喝了最后一碗 海鲜疙瘩汤,那鲜美的滋味,成为了他对葫芦岛,也是对整个辽宁沿海风味的最终记忆。
下午,他背起行囊,走向葫芦岛站。行囊里,那片“龙骨”似乎承载了更多的含义。
在月台上,他回望这座山海之间的城市。古城墙的轮廓隐藏在远方,港口的吊机在阳光下闪烁,渤海的风吹拂着他的面庞。
他翻开笔记本,在葫芦岛篇章的最后一页,他画下了一片海浪拍打的礁石,和一只在浪潮上空飞翔的海鸥。
他写道:
“葫芦岛,我的告别在望海寺的礁石上完成。
我让亿万年‘龙骨’的目光,再次审视你的古城、你的战场、你的海港。
你的海风,吹散了历史的硝烟,也送来了远航的汽笛。你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牺牲,也孕育着不息的希望。
我带走了对时间与生命的更深敬畏,也带走了对你——这‘关外第一市’复杂而深沉的记忆。
再见,山海葫芦岛。愿你的古韵永存,愿你的海波常清,愿你的未来如你的海港般通达四方。
汽笛声响,列车东行。终点沈阳,我来了。”
合上笔记本,楚凡踏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车轮启动,葫芦岛的海岸线、古城影、港口景在窗外缓缓后退,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下。他的东北徒步之旅,因为葫芦岛这一站,而融入了渤海的风云与历史的纵深。前方,那座集合了所有故事线的终点站,正以它千年古都、工业重镇与现代省会的磅礴气势,等待着他的最终抵达与圆满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