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平顶山,是禅意的、秀美的,充满了信仰的力量与艺术的空灵。楚凡决定,在这座乌金与天青交织的城市,他要深入它的肌理,去触摸那些隐藏在标签之下的真实脉搏。
6. 清晨的煤矿早市与豆腐菜
楚凡在一位退休矿工的指引下,来到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煤矿早市。这里临近矿区,摊主和顾客中不少都是矿工或家属。他点了一碗当地特色的豆腐菜——用高汤、豆腐、粉条和羊杂熬制,味道浓郁醇厚,是矿工们下井前最爱的早餐。
吃了这碗豆腐菜,下井身上暖,干活有劲头!一位正在吃早餐的中年矿工对楚凡说,现在条件好了,井下安全多了,但这老味道改不了。
7. 白龟山水库:城市的变迁
他来到被称为平顶山大水缸的白龟山水库。碧波万顷,水鸟翔集,与想象中煤城的灰暗印象截然不同。一位在水库边垂钓的老人告诉他:
这水库,以前就是个蓄水的地方。现在你看,成了风景区。咱们平顶山,不能总顶着的帽子,也得让人看看这好山好水!
8. 与汝瓷新生代的对话
在汝州的一个现代陶瓷工作室,楚凡遇到了一位从景德镇学成归来的年轻匠人。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汝瓷天青釉色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的造型设计。
我们不能只活在宋徽宗的梦里,年轻的匠人指着一件他设计的汝瓷茶具说,老祖宗留下了最美的颜色,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颜色活在今天,被更多人使用和欣赏。
9. 夜幕下的矿工文化宫
夜晚,他路过市区的矿工文化宫。广场上,退休的矿工和家属们在跳广场舞,下象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明亮的灯光,欢快的音乐,冲淡了工业城市常有的硬朗线条,增添了许多生活的温情。
一位带着孙女散步的老矿工说:以前下班就是睡觉,现在不一样了。挖了一辈子煤,也该享受享受生活了。
10. 最后的凝望:土地的记忆
临行前的夜晚,他登上市郊的一处高地回望。城市的灯火在脚下铺开,远处还有矿区隐约的灯光。夜风带来草木的清新,也似乎带来一丝来自地底深处的、煤炭的气息。
他想起了香山寺的钟声,尧山的云雾,汝瓷的温润,马街书会的喧闹,以及豆腐菜的热气……所有的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所有的辛勤劳作与艺术追求,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的记忆之中。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他发现平顶山的形象已变得立体而真实:
· 它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菜,是矿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 它是一片碧波荡漾的白龟湖,是城市转型的生态见证。
· 它是一抹融合古今的天青釉色,是艺术在当代的新生。
· 它更是一座在与(煤炭与汝瓷)、与(工业与艺术)间找到平衡的城市,展现着劳动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美好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
他带走的,不是一块煤炭,而是一片带有天青釉色的碎瓷片(来自工作室的试验品),和满心对这座坚韧城市的敬佩。
在平顶山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得格外安宁。他小心地将那片天青釉色的瓷片用软布包好,与漯河的铅字、周口的香料放在一起。他的行囊,已是一部沉甸甸的、用脚步写就的文明史诗。
11. 最后的早餐:老街的羊肉冲汤
他循着香味,在老城区找到一家卖羊肉冲汤的早点铺。滚烫的羊汤冲入碗中,瞬间将葱花香菜和薄切羊肉烫熟,香气扑鼻。就着刚出炉的烧饼,是地道的老平顶山吃法。
这汤,讲究的是个字,汤要滚,动作要快,老师傅一边忙活一边说,就像咱矿上的人,干活利索,吃饭也痛快。
12. 与扫地老人的对话
在前往车站的路上,他在白龟湖湿地公园停下。一位清洁工老人正在仔细擦拭着国家湿地公园的标识牌。
要走了?老人抬起头,露出和善的笑容。
楚凡点点头。
好啊,老人继续擦拭着,这牌子,十年前还不敢想呢。那时候风一吹,都是煤灰。现在好了,天蓝了,水清了,鸟也来了。人啊,得知道回头,得给子孙留点好东西。
13. 汝河边的告别
他绕路来到汝河边,找了一处安静的河滩坐下。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他从岸边捡起一块被水流冲刷得圆润的鹅卵石,与之前收集的石头放在了一起。
这块来自汝河的石头,与黄河、淇河、洹水、沙颍河、沙河的石头一起,构成了他心中完整的中原水系图。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条河流的故事,一个城市的记忆。
14. 回望:土地的馈赠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平顶山的街道开始苏醒,晨练的老人,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孩子......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沉淀心底。
煤矿的深沉,汝瓷的空灵,尧山的秀美,马街书会的热闹,以及那碗滚烫的羊肉冲汤......所有的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最终都化作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既有土地的厚重,又有艺术的轻盈。
15. 终章:归乡
列车启动,山峦、平原、城镇再次向后飞驰。楚凡靠在窗边,内心是一片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圆满。
他的徒步中国之旅,从北到南,从自然到人文,从远古到现代......最终在平顶山,这个集工业文明与艺术灵光于一身的城市,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句点——这片土地既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煤炭),也能滋养我们最高远的精神追求(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