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队走镖的日子定在三天后。这几天,陈强除了继续练习《龟甲功》的桩功和呼吸,将更多时间用在了学习《枯木拳》上。这是镖局探子手标配的近战拳法,招式简单直接,讲究发力刚猛,适合速成。
教拳的是镖局里一位姓张的老镖师,头发花白,但手臂粗壮,眼神锐利。他在后院练武场中央站定,二十几个新老探子手围成一圈。
“枯木拳,没什么花哨。看好了!”张镖师低喝一声,身形微沉,右拳自腰间直冲而出,手臂绷直如铁,拳锋破空发出短促的“啪”声。接着是左拳,步法跟进,肘击,膝撞……他一连演示了八个基础招式,动作干净利落,发力迅猛。
“精髓在于一个‘整’字。脚蹬地,力传腰,腰催肩,肩送臂,拳到力到!不是光用手臂瞎抡!”张镖师收势,气息平稳。“现在,一个个来,练直拳。注意站姿!”
众人散开,各自找地方练习。陈强站在角落,没有立刻模仿。他回想张镖师的动作,尤其是发力瞬间身体的协调运动。他注意到张镖师出拳时,不仅是手臂前伸,同侧的脚掌有一个细微的向内碾地的动作,对侧的肩膀微微后引,整个躯干像拧紧的弹簧突然释放。
他摆开架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微屈。他没有急于打出拳头,而是先缓慢地体会重心在两脚间的转移,感受腰部扭转带动肩膀的感觉。然后,他尝试出拳,注意力集中在力量的传导上,从脚底开始,到腰胯,再到肩膀,最后送达拳锋。一开始很别扭,力量断断续续,拳速也慢。
他没有气馁,反复练习单个直拳,仔细体会每个环节。他发现,呼吸的配合很重要,发力瞬间短暂屏息能更好地凝聚力量。他还尝试调整拳头握法,让指关节与前臂骨骼形成更好的冲击角度。
其他探子手大多在埋头苦练,追求速度和力量,打得呼呼作响,但动作难免变形,发力散乱。张镖师来回巡视,不时出声纠正。
“你!腰是死的吗?用腰力!”
“脚步跟上!站桩呢?”
轮到陈强时,张镖师看了一会儿他略显缓慢但异常专注的练习,点了点头:“架势还行,发力路子对,就是生疏。继续练,把速度提上来,形成本能。”
“是,张镖师。”陈强应道。
接下来的两天,他一有空就练习枯木拳。他将八个招式拆开,一个一个反复磨炼,专注于发力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晚上回到房间,他也会握着噬源珠,在脑海中反复模拟动作,用那种增强的感知力去“审视”自己发力时气血和肌肉的细微变化,寻找更高效的用力方式。
他发现,借助噬源珠的微妙感知,他能更清晰地察觉到自身发力时哪些肌肉群是主动发力,哪些是协同稳定,甚至能感觉到力量在骨骼和筋膜间传递的路径。他尝试着调整细微的角度和顺序,让力的传导更顺畅,减少内耗。
第三天下午,张镖师让大家两两一组,进行简单的攻防对练,只用直拳和格挡。陈强的对手是个叫王虎的壮实青年,比他早来半年,枯木拳已经练得颇为熟练。
“陈强,小心了!”王虎嘿嘿一笑,踏步上前,一记直拳直奔陈强面门,速度很快,力量十足。
陈强没有硬挡,侧身滑步,同时右手一记直拳反击王虎肋部。他的拳速不如王虎,但时机抓得准,步伐配合到位。王虎收拳不及,被擦中了一下,虽然不重,但攻势一滞。
“好小子!”王虎有些意外,再次扑上,双拳连击。陈强沉着应对,以格挡和闪避为主,偶尔抓住空隙反击。他不再追求单一招式的绝对力量,而是更注重节奏、距离和时机的把握。几个回合下来,王虎虽然攻势猛烈,却没能真正击中陈强,自己反而挨了好几下不轻不重的反击。
对练结束,王虎喘着气,拍了拍陈强肩膀:“行啊你!看着慢悠悠的,还真不好打中!你这拳路有点怪,但挺实用。”
张镖师在一旁看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看得出来,陈强的招式还不够熟练,速度力量也一般,但对发力的理解和临场应变,却比很多老手还强。这小子,确实有点不一样。
陈强擦了把汗,心中对枯木拳的理解更深了一层。这套拳法,不仅是攻击技巧,更是一种整合全身力量的方法。而他借助自身分析和噬源珠感知找到的优化路径,似乎比单纯苦练更有效率。
走镖在即,多一分实力,就多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