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森林残魂扩散与益生菌配方调整
江哲的实验室里,最新一批来自邻近森林保护区的土壤样本被放在检测台上。显微镜下,几缕淡紫色残魂附着在植物根系上,与维克小镇冻土区的残魂基因序列高度吻合。江哲调出两地的水文地图,一条细小的地下河清晰地连接着小镇冻土区与森林保护区:“残魂顺着地下河扩散了,森林里的水源和植被已经被影响。”
森林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传来消息,近一个月,保护区内的落叶松出现大面积叶片发黄,溪流里的小鱼死亡率也明显上升,当地村民的饮用水虽然还未检测出毒素,但水质已经变得浑浊。“必须尽快去现场,再晚,残魂可能会顺着溪流扩散到下游的村庄。”林野收起地图,立刻协调车辆和设备。
抵达森林保护区时,远远就能看到成片发黄的落叶松,树干上没有明显病虫害,只有根部的土壤泛着淡淡的灰紫色——这是残魂污染的典型特征。江哲用土壤钻取器深入地下半米,取出的土壤样本放在检测液中,液体瞬间变成淡紫色,浓度比维克小镇的冻土样本低,但扩散范围更广。
“这里的环境比冻土区湿润,残魂的扩散速度更快,但活性更低。”江哲蹲在溪流边,舀起一瓢水,水中漂浮着细小的植物碎屑,“之前的益生菌配方需要调整,得加入森林里的腐殖质,让菌群适应湿润环境,同时提升分解效率。”
许曼和保护区的生态专家一起采集溪流里的水样和鱼类样本,检测发现,鱼体内已经积累了微量残魂毒素,但尚未达到危害人体的浓度:“得先在溪流上游建立拦截坝,阻止受污染的水流往下游,再用益生菌净化水源。”
陆柯操控无人机对整个保护区进行航拍,在地图上标注出受污染的区域:“核心污染区在地下河出口附近,大约有两平方公里,周围的次生污染区需要重点监测。我们可以分区域投放益生菌,核心区用高浓度配方,次生区用稀释配方,避免对正常生态造成影响。”
苏晓跟着生态专家在林间穿梭,手里拿着笔记本记录植物的变化:“这片落叶松的根系已经发黑,而旁边的白桦树受影响较小。”她的发现给了江哲启发——不同植物对残魂的耐受度不同,或许可以根据植物类型调整益生菌的投放量。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协作,在溪流上游筑起三道临时拦截坝,每道坝之间预留出净化区,将调配好的益生菌溶液倒入水中。核心污染区的土壤里,工作人员用小型耕土机将混合了益生菌和腐殖质的营养土翻入地下,确保菌群能接触到残魂。
期间,江哲每天都会检测土壤和水质,根据数据调整益生菌浓度。第三天傍晚,核心区的土壤样本检测显示,残魂浓度下降了40%,溪流里的水质也变得清澈,小鱼开始在坝体附近游动。“有效果了!”保护区的专家兴奋地说,“之前发黄的落叶松,新长出的嫩芽已经是绿色的了。”
苏晓在林间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松鼠,经过检查,松鼠只是因为误食了受污染的果实导致轻微腹泻,并无大碍。“晓雅说,这里的小动物也在慢慢好起来。”苏晓把松鼠放回树上,看着它灵活地爬上树枝,脸上露出笑容。
一周后,团队准备离开时,保护区的监测站已经建成,工作人员掌握了益生菌的投放和检测方法。江哲留下了详细的操作手册,还建立了线上数据共享平台,方便后续实时调整方案。“森林的生态恢复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江哲对保护区的专家说,“每月检测一次土壤和水质,有异常随时联系我们。”
返程的路上,苏晚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森林,手里握着一张从保护区带回的落叶松嫩叶——叶片翠绿,充满生机。“这次没有冰魂玉,没有特殊的魂息,靠的就是益生菌和大家的协作。”林野开车时说,“原来守护也可以这么‘实在’。”
江哲点头,翻开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这次益生菌配方的调整参数:“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污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调整配方,这才是长久之计。”苏晓趴在车窗边,看着天空中的云朵,轻声说:“晓雅说,这样的守护,比任何‘神奇’的力量都更可靠。”
车子驶在公路上,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每个人身上,没有玄幻的光影,只有解决问题后的踏实与笃定。他们知道,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协作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守住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