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园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化作了具体而火热的行动。
关于组织学生参与密云水库建设工程的通知一经下达,便在各个系、各个班级引起了热烈反响。
这座旨在解决京津地区供水、防洪、灌溉问题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远的意义,点燃了学子们投身国家建设、挥洒青春汗水的激情。
机械制造系5803班的动员会上,政治辅导员郑爱国情绪激昂地讲述了修建密云水库的重大意义,强调了这是“又红又专”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的绝佳课堂。台下,年轻的胸膛们起伏着,眼神里充满了向往与决心。
“同学们!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劳动,这是一场战役!是一场向自然宣战、为人民造福的战役!我们清华学子,不仅要能在课堂上攻克科学堡垒,更要能在工地上肩挑背扛,经受考验!”郑辅导员拿出笔记本,“现在,自愿报名开始!”
几乎是瞬间,台下举起了一片手臂。
213宿舍的六人更是无一例外,王卫国第一个蹭地站起来,嗓门洪亮:“报告!机械系5803班王卫国,请求参加!保证完成任务!”他那股在部队里劲头感染了不少人。
吕辰也举起了手。他深知这个时代背景下,参与此类重大工程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劳动锻炼,更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也能让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
而且,他心里还装着另一件事,白杨村,就在库区附近,或许能找到机会回去看看。
最终,5803班几乎全员报名。系里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对报名同学进行了分工。
身体强壮、有相关知识的同学被分到了工具维修站,负责保障劳动工具的完好;
数学基础好、心思缜密的同学进入了土方计算组,负责工程量的核算;
而像吕辰这样文笔尚可、思维活跃的,则被分配到了宣传报道组,负责采写工地先进事迹、鼓舞士气、出版工地快报。
这个岗位相对灵活,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正合吕辰的心意。
出发前的几天,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兴奋与忙碌。
同学们纷纷整理行装,学校也统一发放了劳保用品,厚实的劳动布手套、垫肩、以及印着“清华大学”和“建设密云水库”字样的搪瓷缸子。
吕辰利用这段时间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夜深人静,当室友们沉入梦乡,他的意识便潜入农场空间。
空间里四季如春,作物生长周期稳定,他意念操控,将已成熟的土豆、玉米收割,又将玉米研磨成玉米面,还收集了白菜、萝卜、菠菜等常见且耐寒的蔬菜种子,小心包好。
他找来一些破旧麻袋,分批将土豆、玉米面、蔬菜、种子装好,每一袋都不装得太满,伪装成从不同渠道“淘换”来的样子。
这年头,直接拿出大量新鲜果蔬过于扎眼,这些经过初步加工、耐储存的粮食才是当下最实在、也相对“合理”的东西。
周末,他照例骑车去了北师大见娄晓娥。
秋意已浓,校园里的银杏叶一片金黄,散步间,吕辰告诉她自己即将去密云水库劳动一个月。
“要去那么久?听说条件很艰苦的。”娄晓娥停下脚步,眼中满是担忧,下意识地攥住了他的衣袖。
“没事的,”吕辰笑着安慰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全校那么多同学都去呢。我是宣传组的,主要是写写画画,不算最累的。而且离老家不远,说不定还能找机会回村里看看乡亲们。”
听到能回村,娄晓娥的眼睛亮了一下,但担忧并未减少:“那你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按时吃饭。那边天冷,多穿点。”她细细地叮嘱着,仿佛要送他出远门的妻子。
“放心吧,我都这么大个人了,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在学校也要好好的,别光顾着学习,劳逸结合。”吕辰看着她清澈的眼眸,心里暖暖的。
回家后,吕辰又跟陈婶、何雨柱、陈雪茹和雨水说了这事。
何雨柱一听是去修水库,立刻来了精神:“好家伙!修水库可是大工程!能学不少东西!可惜我这儿走不开,不然真想去看看。小辰,到了那儿机灵点,别傻干,但也别偷奸耍滑。”
陈雪茹则细心地帮他准备行李,又塞了一罐酱菜和一小包肉干:“工地伙食肯定缺油水,这个带着,偶尔垫补一下。听说那边风大,脖子最容易受凉,我给你织条围巾吧,就是时间太紧怕赶不及……”
雨水仰着小脸,拉着吕辰的衣角:“表哥,你要去一个月那么久啊?会不会想我们?”
吕辰摸摸她的头:“当然会想。雨水在家要听嫂子的话,好好学习。表哥回来给你带好东西。”
陈婶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最后只是叹了口气,说了句:“平平安安的去,平平安安的回。”
出发的日子到了。清晨,清华园西门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一辆辆军用卡车排成长龙,引擎轰鸣。
同学们穿着统一的蓝灰色劳动布制服,背着背包,提着网兜行李,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豪情。送行的师友们挥手告别,嘱咐声、鼓励声、笑声此起彼伏。
213宿舍六人互相帮着把行李扔上车厢。王卫国动作利索,第一个爬上车,然后回身把其他人拉上去。卡车车厢里铺着稻草,大家挨挨挤挤地坐下。
“兄弟们!咱们班这次可是集体出征!不能给班级丢脸!”王卫国大声鼓劲。
“必须的!让水利系的看看,咱们机械系的也不孬!”汪传志响应道。
吴国华推了推眼镜,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轻声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真是要行‘万里路’,参与国家建设了。”
任长空和陈志国话不多,但眼神里也充满了期待和一丝紧张。
吕辰坐在靠近车尾的地方,看着逐渐远去的京城轮廓,心中感慨又期待。
卡车一路向北,颠簸前行,城市的景象逐渐被广阔的田野取代。
秋收已过,大地显得有些空旷,偶尔能看到田地里堆积的秸秆和正在劳作的农人。
越往北走,地势渐渐起伏,燕山山脉的轮廓在远处隐约可见。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车队终于抵达了密云水库建设工地。
眼前的景象瞬间震撼了所有初来的学子。
那是一片无比宏大的场面,整个山川都被动员了起来。远远近近,红旗插满了每一个山头、每一段坝基,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巨大的标语牌耸立各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苦战一冬春,根治潮白河!”“为社会主义建设流大汗、出大力!”
数不清的人影在工地上忙碌着,如同蚁群般密集而有序。
挑土的队伍排成长龙,喊着号子,快步如飞;打夯的工人齐心协力,石夯起落,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咚!咚!”声;推着小推车的民工穿梭不息,车轮碾过临时道路,扬起阵阵尘土。远处,爆破声偶尔传来,山体随之腾起烟雾。
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乐曲和劳动竞赛的捷报,混合着各种机械的轰鸣、人喊马嘶,形成一曲震天动地、雄浑磅礴的劳动交响乐。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汗水、柴油和石灰混合的独特气味。
同学们都被这浩大的场面惊呆了,先前车上的嬉笑喧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肃然起敬和心潮澎湃。
“我的老天爷,这,这得有多少人啊?”任长空张大了嘴巴,喃喃道。
“听说动员了京津冀几十万人呢!”吴国华扶了扶眼镜,努力想看清更远处的景象。
王卫国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才是干大事的样子!够劲!”
就连平时最爱抱怨的汪传志也忘了吐槽,只是愣愣地看着:“俺滴娘诶,这比我们鞍钢大会战场面还大……”
陈志国默默地看着,黝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吕辰也被深深震撼了,他敢保证,前世今生,哪怕在电视上,他从未见过如此浩大的劳动场面。这是人力改造自然的奇观,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集体力量和某种近乎悲壮的奋斗精神。
它宏大,粗糙,甚至有些野蛮,却充满了惊人的生命力。他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这宏大历史图卷中的一个小点。
各系的带队老师迅速整队,与工地指挥部进行交接。
清华大学的师生被划分到不同的工区、承担不同的任务。5803班的同学很快被各自小组的负责人领走。
吕辰和另外几个不同系的同学,被一位胳膊上戴着“宣传组”红袖标的高年级师兄带到了位于半山腰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宣传组驻地。
这里搭着几个帐篷,摆放着几张简易桌凳,桌子上有油印机、钢板、蜡纸、成摞的纸张和墨水毛笔,高音喇叭的线路也从这里接出。
“同学们,欢迎来到密云水库建设工地宣传报道组!我是组长,水利系五年级的孙为民。”师兄孙为民语速很快,充满干劲,“我们的任务很明确:紧跟工程进展,深入劳动一线,发掘先进典型,报道好人好事,编写战地快报,录制广播稿件,用我们的笔和声音,为水库建设加油鼓劲!大家要有吃苦的准备,也要有敏锐的眼光!现在,我简单分一下工……”
吕辰被分配负责采访和撰写机械修理、工具革新以及附近几个民工团的先进事迹。
听到“民工团”三个字,他心里一动。
最初几天,吕辰严格按照宣传组的安排,每天背着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钢笔和水壶,奔波在各个工段。
他采访了工具维修站的工人师傅;记录了土方计算组的同学如何精确核算,节约每一分人力物力;也写下了许多普通民工冒着严寒、挥汗如雨的感人片段。
他工作积极,交稿及时,文笔流畅,很快得到了组长孙为民的认可。
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观察者的清醒,不过度突出个人,报道扎实平实。
同时,他也在默默观察和记忆工地的管理模式:各工区的分布、民工团的编制和驻地位置、请假审批的流程、巡查的规律……
晚上,同学们回到集体居住的工棚。那是由苇席和木桩搭成的简易窝棚,地上铺着厚厚的稻草,几十人挤在一起。
虽然条件艰苦,但年轻人挤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大家分享着白天的见闻,感叹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唱着歌,互相敲打着酸痛的肩膀。
王卫国是绝对的体力担当,还常常帮其他同学打洗脚水。这种集体生活,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他一边适应着工地的节奏,一边在心里默默规划着。几天下来,他已经摸清了大概:潮河工区的主要民工团来自密云、怀柔、顺义等周边区县。
他向一位工地指挥部的文书打听:“同志,您知道白杨村来的民工在哪个团吗?我有个远房亲戚好像也来了。”
文书翻了翻名册,指了指一个方向:“白杨村?哦,属于潮河民工团三大队,他们驻地好像在坝基东面那片河滩地附近。”
吕辰心中暗喜,方向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