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众芳之芜秽。”选自屈原《离骚》,作悲痛,伤心讲。芳:芳草。芜秽:荒芜。《离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让我们来详细解读屈原的《离骚》,特别是“哀众芳之芜秽”这一名句。
一、原文选段(上下文)及翻译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哀众芳之芜秽”的翻译
哀:痛心,哀伤。
众芳:众多的芳草。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的草,而是比喻屈原精心培养、寄予厚望的贤能之士和国家人才。
芜秽:本意指田地无人管理,长满野草而荒废。这里是比喻,指这些人才堕落、变质、同流合污了。
整句翻译:
“(我)痛心的是,这些众多的芳草(贤才)竟然荒芜变质了。”
选段白话文翻译(帮助理解上下文)
我曾经培育了九顷的春兰,又种下了百亩的秋蕙。
分垄种植了留夷和揭车,还套种了杜衡和芳芷。
希望它们枝高叶茂,等待时机成熟,我将把它们收获。
即使它们枯萎死绝也无妨,让我痛心的是它们全都荒芜污秽(变质了)。
二、屈原介绍
身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贵族、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
地位:他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生平核心:他出身高贵,博闻强识,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仅次于令尹的高官),负责内政外交。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美政”理想)。但因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排挤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先后遭遇流放。
结局:最终,楚国国都郢都被秦国攻破,屈原听闻噩耗,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三、写作背景
《离骚》创作于屈原第一次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或说在流放期间)。
1. 政治失意:屈原的政治理想(“美政”)在现实中彻底破灭。他寄予厚望的楚怀王听信谗言(上官大夫、子兰等人),疏远了他。
2. 国家危亡: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对楚国虎视眈眈。屈原主张的“联齐抗秦”策略被废弃,楚国正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他“恐皇舆之败绩”(担心国家倾覆)的忧虑日益深重。
3. 个人悲剧:作为一个有崇高理想和洁癖品格的士大夫,屈原无法与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他陷入了极度的孤独、悲愤和矛盾之中。
4. “众芳芜秽”的具体所指:屈原在得势时,曾积极为楚国选拔和培养人才(“滋兰树蕙”),希望他们能共同辅佐君王,实现美政。然而,在政治高压和利益诱惑下,这些他曾经看重的人才,很多都转向了腐朽的旧贵族阵营,或者放弃了理想,随波逐流。这正是他发出“哀众芳之芜秽”这一悲叹的直接原因。
四、现实意义
“哀众芳之芜秽”这一声悲叹,穿越两千多年,至今依然振聋发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对理想失落的悲悯:它表达了当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自己精心培育的希望(人才、事业、理想)最终走向反面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失望和痛苦。这种情感在任何时代、任何追求理想而受挫的人身上都能引起共鸣。
2. 对人才变节的警示:在任何一个组织(国家、公司、团队)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保持人才的初心和品格。当环境恶化,最初的有志之士也可能变得庸俗、腐败或放弃原则。这提醒领导者,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营造一个能让人才保持“芬芳”的健康环境。
3. 对坚守初心的呼唤:屈原的“哀”,恰恰反衬出他自身的“不芜秽”。在所有人都堕落、变质的时候,他选择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这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在面对环境的不堪和同侪的变质时,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理想信念。
4. 对时代与个人关系的反思: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一个糟糕的时代(“幽昧险隘”之路)会腐蚀和摧残美好的事物(“众芳”)。它促使我们思考:我们该如何抵抗环境的同化力量?又该如何去改造环境,使其不至于让“芳草”变为“杂草”?
总结来说,“哀众芳之芜秽”不仅仅是一句诗的翻译,它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象征着:
对理想破灭的哀伤、对品格变节的痛惜、以及对在浊世中孤独坚守的崇高人格的礼赞。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守护内心的“芬芳”并为之奋斗,都是一场伟大而艰辛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