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ān,安稳,稳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一起来深度解析杜甫这首千古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故事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分段注释及翻译
段落 原文 注释 翻译
第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高:秋深。三重茅:多层茅草。挂罥:挂结。塘坳:低洼积水处;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飞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高的挂在高大的树梢上,低的飘转沉入池塘水洼。
第二段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竟忍心这样。盗贼:气话,指抱走茅草。呼不得:喝止不住。;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盗贼”,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第三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俄顷:一会儿。布衾:布被。恶卧:睡相不好。丧乱:指安史之乱。彻:到天亮;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用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麻线一样密集,没有断绝。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就一直睡眠不好,这漫漫长夜,到处湿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第四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庇:遮蔽,庇护。寒士:贫寒的读书人,泛指穷人。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个个都笑逐颜开! (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 啊!什么时候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唯独我的茅屋破败,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三、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核心思想:他的诗歌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沉忧虑、对人民的深刻同情。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
· 与本诗关系:这首诗是杜甫人格的典型写照。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他心中所念的依然是天下苍生,这种“舍小我,求大我”的博爱精神,是其被称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天,地点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1. 安史之乱: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本人也颠沛流离,从中原逃难到相对安定的四川。
2. 个人境遇:在友人的帮助下,他盖起了这座茅屋,暂时有了栖身之所。然而,生活的困窘并未改变。这场突如其来的秋风秋雨,摧毁了他唯一的庇护所,将他从个人的苦难中,瞬间推向了对所有天下寒士命运的思考。
3. 心理状态: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道出了他内心的创伤。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最终在“长夜沾湿”的煎熬中,迸发出了最崇高、最无私的呐喊。
五、意义与内涵
1. 从个人苦难到普世关怀的升华:诗歌的前三段极力描写个人的窘迫与痛苦,但这只是铺垫。最后一段,情感猛然升华,从“吾庐独破”转向“广厦千万间”,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2. 儒家仁爱精神的极致体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牺牲精神,是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的最高境界。
3. 对安定生活的深切渴望:“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不仅是对坚固房屋的形容,更是对战乱中所有流离失所的人民对稳定、安宁生活的最深切、最形象的渴望。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人生的风雨、社会的动荡。
六、结合现实论述
杜甫在一千多年前发出的呼唤,在今天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
1. “安居”是人民幸福的基石:
· 杜甫的梦想,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对“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体系的追求。从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到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理想。一个能为其人民提供“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居所的社会,才是稳定和有凝聚力的社会。
2. 应对全球性“风雨”的启示:
· 今天的“风雨”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这些全球性的挑战,正如那场“秋风秋雨”,非一人一国所能抵御。
· “广厦” 在今天可以象征: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公平的教育机会、有效的全球合作机制。我们需要的,正是能够抵御这些现代“风雨”的、如山般稳固的社会制度和国际协作。
3.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情怀:
· 杜甫所代表的,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情怀。在当下,无论是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还是公职人员,都应当具备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关怀。当个人取得成功时,能否想到如何“大庇”更多人?当面对社会不公时,能否发出呐喊?这种“杜甫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结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是一首个人的悲歌,更是一首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理想之歌。它提醒我们,个人福祉与社会整体密不可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唐代,还是在充满挑战的今天,构建一个能让所有人免受“风雨”侵袭的、稳固如山的和谐社会,始终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杜甫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依然是衡量社会文明与个体良知的一把崇高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