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登位掌皇疆,澶渊盟定息刀枪。
崇道封禅求祥瑞,文治初兴盛朝堂。
内修政理安黎庶,外和边戎减祸殃。
千秋功过凭人论,史册留名岁月长。
这首诗,便是宋真宗赵恒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位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其人生轨迹犹如一幅波澜壮阔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画卷,从勤勉治国的有为君主,到沉迷于祥瑞封禅闹剧的帝王,赵恒的一生,值得细细品味。
公元968年,赵恒出生在帝王家,原名赵德昌,是宋太宗的第三子。按照古代皇位继承的一般规则,他这个排序,原本是与皇位无缘的。但命运这东西,就爱开玩笑。赵恒的大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好好一个皇位继承人选就这么“废”了。二哥赵元僖,本来也是一路顺遂,眼看着皇位在招手,结果突然暴毙。就这样,赵恒这个原本不起眼的老三,意外被立为太子。《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帝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太祖爱之,育于宫中。”可见,赵恒小时候就聪明伶俐,深受宋太祖喜爱,在宫中养大。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的登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太监王继恩勾结皇后,企图发动政变,拥立赵元佐为帝。关键时刻,宰相吕端站了出来,一句“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力挽狂澜,将赵恒推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吕端大事不糊涂”。赵恒即位后,改名为赵恒,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刚登基的赵恒,那可是干劲十足,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他重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贤臣,虚心纳谏,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在经济上,他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桑。全国的耕地面积从他即位之初的3亿亩,暴增到5.2亿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还大力推广占城稻,这种从越南引进的水稻品种,耐旱、高产,养活了无数百姓。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纺织、瓷器等行业蓬勃兴起,贸易往来频繁。着名的景德镇,就是因为在他统治时期瓷器烧制技术高超,而被赐名“景德”。
政治上,赵恒整顿吏治,裁撤冗官,推行“文武七条”,对官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宋史》记载:“一是清心,平心待物;二是奉公,公平正直,廉洁自律;三是修德,以德服人,不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贪图虚名;五是明察,勤于体察民情;六是勤课,勤于政事与农桑之务;七是革弊,努力革除弊端。”这七条标准,涵盖了官员的品德、能力、作风等多个方面,对当时的官场风气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北宋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史称“咸平之治”。
然而,北方的辽国一直是北宋的心头大患。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北宋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而辽朝却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边境。公元1004年,辽圣宗与萧太后率举国兵力南下,攻破数州,深入宋境,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宋的都城汴京。这一下,宋朝朝廷上下乱作一团,许多大臣建议赵恒迁都南逃,以避辽军锋芒。关键时刻,宰相寇准站了出来,力主真宗亲征。他对赵恒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在寇准和禁军将领高琼等人的劝说下,赵恒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当赵恒的黄龙大旗出现在澶州城时,宋军士气大振,高呼“万岁”,奋勇冲杀。辽军主将萧达兰被宋军射死,辽军士气受挫。此时,辽朝见势,遂有议和之意。赵恒本就不想打仗,一听议和,立马表示同意。于是,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赠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撤兵以白沟河为界。
“澶渊之盟”的签订,在历史上一直颇具争议。一方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为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这个角度看,赵恒的决策无疑是明智的,避免了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和对国家经济的破坏。但另一方面,“澶渊之盟”开创了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先例,被后世批评为“城下之盟”,是一种耻辱。特别是对于赵恒这样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他心中的一块“心病”。
“澶渊之盟”后,赵恒原本应该继续励精图治,巩固国家的繁荣。但他却被奸臣王钦若的一句话给“破防”了。王钦若为了攻击寇准,对赵恒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赵恒的自尊心,他开始想方设法挽回自己的面子。王钦若看出了赵恒的心思,便给他出了个歪点子——封禅。他对赵恒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但现在百姓刚刚安居乐业,不宜再起边衅。依臣下看来,要震我国威,使四海宾服,莫若封禅。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当然,这‘天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谓‘天瑞’者,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真的崇奉起来,并以之昭示天下,就会同真的一样了。那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
赵恒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既能挽回面子,又不用打仗。于是,一场荒诞的“天书”闹剧就此拉开帷幕。公元1008年正月,赵恒煞有介事地对大臣们说:“去冬十一月庚寅月,将近半夜时分,我刚灭烛就寝,忽然室中亮堂起来,有个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来月于正殿建道场一个,将降天书“大中禅符”三篇。’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内容是说真宗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云云。”说完,他就命人在左承天门找到了所谓的“天书”。为了让这场闹剧更加逼真,赵恒还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天书”,然后将其郑重盛入金柜中,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
这还不算完,赵恒又授意一班大臣如陈尧叟、丁谓等,以经义加以附和,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三月间,由宰相王旦牵头,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赵恒封禅。赵恒见“民意”如此,便顺水推舟,于十月初正式东行封禅泰山。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扈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47天。
封禅泰山还不够,三年之后,赵恒又到离辽国更近的山西汾阳去“祭祀后土”(又称“西封”)。为了供奉“天书”,他还大兴土木,修建了玉清昭应宫等大量宫观。这些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原本清明的官场,也因为这场闹剧变得乌烟瘴气,官员们纷纷迎合赵恒,争言祥瑞,以求升官发财。赵恒的“天书”闹剧,不仅让他自己晚节不保,也给北宋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在这场“天书”闹剧中,赵恒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昏庸起来。他开始疏远正直的大臣,重用王钦若、丁谓等奸佞之臣。这些人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把朝廷搞得一团糟。政治上的腐败,加上大量的财政支出,使得北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起义不断。
而在家庭生活方面,赵恒也有诸多不如意。他与刘皇后无子,偶然临幸刘氏的侍女李氏,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刘皇后将赵受益据为己有,与嫔妃杨氏共同抚养。李氏则默默忍受,不敢声张。这便是着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虽然故事有很多夸张虚构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赵恒后宫的一些复杂情况。
公元1022年,赵恒病逝于东京汴梁,享年五十五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前期的他,勤勉治国,开创了“咸平之治”,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换来了和平。但后期的他,却沉迷于“天书”闹剧,封禅祭祀,劳民伤财,使得北宋的国力逐渐衰退。
他的功过是非,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北宋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他的所作所为,深刻地影响了北宋的发展进程。正如史书所评价的那样:“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赵恒的一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历史样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帝王在权力、荣誉、欲望面前的挣扎与抉择。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