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的批复如同一道集结令,将分散在全国各处的顶尖航天力量迅速汇聚到“龙御星轨”项目的旗帜下。风域湖基地,这个曾经相对独立、专注于技术突破的科研堡垒,如今成为了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心脏。来自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测控通信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空前强大的联合攻坚团队。
基地的会议室里,第一次联合项目大会的气氛庄重而热烈,同时也带着一丝不同技术文化碰撞的微妙张力。羊羽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坐在主位,林夕紧挨着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样机测试数据报告。会议桌的另一边,坐着卫星平台总师王铮——一位身材清瘦、眼神锐利、在航天领域深耕了三十年的老专家,以及运载火箭总师李振邦,他身材魁梧,声若洪钟,是出了名的“硬派”技术领袖。
“王总,李总,欢迎各位的到来。”羊羽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有力,“‘龙御星轨’地面及星载化测试已圆满完成,技术可行性得到充分验证。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将它送上太空。这是‘龙御一号’验证星的技术要求和接口文档。”他示意工作人员将加密数据终端分发给与会各方。
王铮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浏览着屏幕上的参数,眉头逐渐皱起:“羊总,林总工,你们这个‘龙御’载荷,功率密度前所未有,对平台的结构刚度、热管理、电力供应和姿态控制精度要求,几乎是现有通信卫星或遥感卫星平台的数倍以上。尤其是全功率发射时的瞬时能量需求和反作用力矩……现有的成熟平台,恐怕没有一个能直接胜任。”
李振邦粗壮的手指敲着桌子,接口道:“重量和尺寸也是个问题。虽然你们已经小型化成功,但相对于常规载荷,依然是个‘大家伙’。我们需要的新型运载火箭,虽然有系列成熟技术,但整流罩尺寸和运载能力都需要定制化放大,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风险和成本问题。而且,你们要求的轨道精度和入轨姿态,非常苛刻。”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航天工程的严谨性与“龙御”项目追求极限性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林夕适时开口,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技术自信:“王总,李总,您二位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关于平台,我们并非要求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希望在现有最先进平台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增强。我们带来的‘共振微结构’传感网络和主动热控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载荷本身,同样可以赋能平台。我们可以实时感知平台的结构应力分布和热变形,通过我们的控制算法与平台的姿态控制系统深度耦合,实现更精准、更抗干扰的联合控制,抵消部分发射和运行时的扰动。”
她调出一组模拟数据:“这是我们联合控制算法的初步仿真结果,显示在模拟‘龙御’全功率发射反冲的情况下,平台姿态稳定度可以比传统控制方式提升一个数量级。”
王铮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深度融合?将载荷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反向赋能平台?这倒是一个新思路……有点像给卫星装上了‘神经末梢’和‘条件反射’。”
“正是如此。”林夕肯定道,“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活’的系统,而不仅仅是一堆部件的堆叠。”
羊羽接着补充关于运载的问题:“李总,关于运载火箭,我们理解定制化的风险和成本。但我们相信,‘龙御星轨’的战略价值,值得这份投入。我们可以派出核心工程师团队,全程参与火箭适应性改进工作,提供载荷的详细动力学模型和接口要求,确保天地协同设计的可靠性。至于轨道精度,这关系到‘龙御’的初始定位和后续机动能力,是发挥其效能的基础,还请务必保障。”
李振邦摸着下巴,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既然上面下了死命令,再硬的骨头也得啃!有你们的人参与也好,能减少很多沟通成本。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地面测试必须做到极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我老李这关都过不去!”
第一次会议的基调就此奠定:挑战巨大,但目标一致,合作的大门在务实的技术探讨中彻底打开。
随后的日子,风域湖基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联合设计中心。来自不同单位的工程师们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围绕着“龙御一号”验证星的每一个细节展开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仿真验证。
平台结构强化是首要难题。为了承受“龙御”发射时巨大的反冲力和运行时的微振动,卫星平台的主承力结构需要重新设计,采用更先进的复合材料和高精度焊接工艺。王铮团队提出了数套加强方案,都与羊羽、林夕团队带来的载荷动力学模型进行反复迭代。巨大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旋转,应力云图不断变化,寻找着最优的平衡点。
热管理系统的挑战更是空前。“龙御”全功率运行时产生的废热,足以在短时间内“烤熟”一颗传统卫星。传统的辐射散热板面积远远不够。解决方案是设计一套结合了可变角度辐射板、流体循环回路以及林夕他们提供的“活性热控薄膜”的复合散热系统。这套系统能够根据内部热源的分布和外部空间环境,智能地将热量高效地辐射到宇宙深空。设计过程异常繁琐,热仿真模型运行了成千上万次。
电力系统同样需要升级。300兆瓦的峰值功率输出,意味着需要强大的储能和瞬间释放能力。卫星的太阳能帆板面积和蓄电池组容量都大幅增加,电力管理和分配系统也必须具备应对瞬时巨量电流冲击的能力。能源团队与平台电力团队几乎合二为一,共同设计了一套高度冗余、智能调度的电力网络。
姿态控制系统的融合是林夕工作的重点。她带领着算法组,与平台的AcS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联合仿真。将“共振微结构”感知到的平台微变形、以及“龙御”发射时预估的反作用力矩,提前注入控制模型,让AcS系统能够“预判”并提前启动控制力矩陀螺或推进器进行补偿。这相当于给卫星装上了“肌肉记忆”,使其在“开枪”后依然能保持极高的指向稳定性。
与此同时,李振邦那边的火箭改进也在同步推进。新型号被暂定为“长征-龙御”号。主要改进在于更大的整流罩,以适应“龙御一号”特殊的构型;以及更精准的上面级制导系统,确保能将卫星送入那条近乎完美的预定轨道。羊羽派出的工程师团队常驻火箭研究院,及时反馈载荷方面的约束条件。
这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不同领域的技术语言需要翻译,设计规范需要统一,甚至工作习惯都需要磨合。会议室里常常争论到深夜,咖啡消耗量惊人。但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正在创造历史,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支撑着每一个人。
数月后,“龙御一号”验证星的详细设计终于冻结,进入了生产制造和总装测试阶段。
所有的核心部件,从强化过的平台结构,到集成了“活性光学薄膜”的紧凑型发射天线,再到小型化高密度能量核心,都在高度保密的环境下,于各自的专业工厂里生产出来,然后被秘密运抵风域湖基地新建的、洁净度达到最高标准的卫星总装大厅。
总装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穿着纯白防尘服的技术人员,在特制的工装夹具辅助下,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模块吊装、对接、固定。每一根线缆的铺设,每一个接头的力矩,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记录。羊羽、林夕、王铮等人几乎每天都泡在总装大厅,亲自监督每一个关键步骤。
“平台主体与载荷舱对接完成!”
“主电力总线连接,绝缘测试通过!”
“主动热控回路灌注完成,检漏合格!”
“控制系统初级加电,各单元响应正常!”
随着总装工程师一声声清晰的报告,一个完整的、闪烁着金属光泽、布满了各种传感器和接口的“龙御一号”卫星,逐渐呈现在众人面前。它比S样机更加集成,线条更加流畅,充满了科技的力量感。
总装完成,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为严苛的地面环境试验,模拟发射过程中的剧烈振动、噪声和冲击。
卫星被固定在了巨大的振动试验台上。当台面开始按照火箭飞行段的振动频谱剧烈摇晃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监测屏幕上,来自卫星内部成千上万个传感器的数据疯狂刷新。
“低频扫描开始……结构响应正常,未发现共振点!”
“正弦振动载荷施加……加速度达到8G!结构应力监测数据均在安全范围!”
“噪声试验准备……140分贝混响场建立!”
模拟火箭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在试验舱内响起,仿佛要将一切撕裂。卫星表面的防护层在声波中微微震颤。
“噪声试验通过!内部设备无松动,功能检测正常!”
最后是冲击试验,模拟火箭级间分离时的瞬间冲击。
“砰!”一声闷响。
“冲击试验通过!所有连接件完好!”
力学环境试验的顺利通过,让联合团队士气大振。卫星在模拟太空环境的真空罐内,接通所有电源,长时间运行,暴露并剔除任何潜在的早期失效元器件。同时,所有的通信、控制、载荷功能都被逐一测试,确保天地链路的畅通和指令执行的万无一失。
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综合测试中,姿态控制的一个反作用轮出现了微弱的电磁干扰,影响了敏感器的读数。团队花了三天三夜,定位问题,更换部件,重新测试,直到问题彻底解决。李振邦派来的质量代表,拿着放大镜般的检查标准,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着近乎苛刻的审查,确保了“龙御一号”达到甚至超过了载人航天的可靠性标准。
当所有的地面测试项目全部画上绿色的对勾时,距离项目启动已经过去半年。
“龙御一号”验证星,这颗凝聚了无数智慧、汗水与期望的“星穹之剑”,终于获得了通往发射场的通行证。
在卫星被封装进特制的运输箱,准备启运前往西北发射中心的前夜,羊羽和林夕再次来到了总装大厅。大厅里空空荡荡,只有那曾经承载卫星的工装台静静地立在那里。
“还记得一年前,我们在这里看着样机总装吗?”林夕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嗯。”羊羽点了点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屋顶,望向无垠的星空,“那时它还是地面的王者,现在,它即将拥有整片苍穹。”
“我有点紧张,哥。”林夕罕见地流露出一丝脆弱,“虽然地面测试都通过了,但太空……总有我们无法预料的风险。”
“风险永远存在。”羊羽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但我们能做的,已经都做到了极致。相信我们的设计,相信我们团队打造出来的这柄剑。它生来,就属于那片战场。”
第二天,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龙御一号”验证星被小心翼翼地装载上专用的重型运输车,覆盖着伪装网,在一支护卫车队的护送下,缓缓驶出风域湖基地,向着遥远的西北戈壁进发。
基地的大部分人员并未随行,他们将继续留守,进行后续型号的预研和数据分析工作。羊羽、林夕以及一支核心技术支持团队,则将跟随卫星一同前往发射场,参与最后的发射前准备和测控任务。
站在基地门口,望着远去的车队扬起的尘土,所有留守的人员都自发地站立,行着注目礼。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更宏伟篇章的开启。
潜心铸剑,今朝试锋。苍穹为砧,星海为炉。
“龙御一号”,踏上了它的征途。真正的考验,将在那片寂静而残酷的真空之中,等待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