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镇,河边的树叶开始泛黄,秋天正带着金色,卷起一地的树叶,飘落到双河镇的每一个角落。
这天街上的居民突然开始一阵的躁动,“快去,操场坝那边在修房子,要填土!”这消息在街上不胫而走。
由于是周末,街上顿时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大人和小孩,挑着担子朝区公所后面的操场坝跑,张婧很奇怪,正好看到区公所食堂大师傅黄清明一摇一晃的走过来,便问道:“黄师傅,你们区公所在做啥子哟,搞得这么多人往哪里跑!”
黄清明说道:“是区公所修大礼堂,地基回填,需要土和石头,按挑计费,一挑五分钱,你要去试试?”
张婧笑笑说道:“开什么玩笑,我哪里挑的动,原来是这事啊,我让两个孩子去试试!”说着就把家里的挑子找了出来,这是以前张江滨做小工的时候用过的,张婧要杨新和张秀娟去操场坝挑土,杨新说挑不动,张秀娟也嚷嚷挑不动,都不愿意去,张婧生气了,数落道:“你们两个怎么这么娇气?你姐姐这么大的时候,不要说挑土,都去工地做小工了,你们长这么大了,连挑土都不会,还天天问我要钱吃零食,哪有这么好的事,一个人挑不动担子,就两个人去抬,今天全镇的孩子都在帮家里挣钱,你们今天说什么也要去给我把钱挣回来!”
此时区公所的礼堂工地,已经形成了一股一股的人流,挑着周围的泥土,更多的人是就地取材,在河滩里捡好石子,装在挑子里,一使劲便朝工地跑去,力气大的人,一小时就可以挑六七担,那边有专人计数,一担五分钱,不过一担装多少,就凭计数人员的眼力了,好多偷奸耍滑的人,挑到工地后不查出来重量不够,不作数,要求装满再来。
等到杨新和张秀娟抬着一担 过去时,计数的人愣了一下,不过看着虽然是抬过来的,一对挑子还是装的满满的一担石头,便笑了笑,问道:“你们俩是张会计家里的孩子吧,记分写谁的名字呢?”
张秀娟指指杨新说道:“他叫杨新,是我哥哥,就写他的名字!”
大家都是挑石头,只有他俩个是抬石头,刚开始杨新还有点不好意思,不敢看别人,不过抬着来回的跑了几趟后,他发现并没有人注意他俩怎么做事,每个人都在快步如飞挑着担子,全神贯注的挣自己的钱,谁还有那个闲心管别人呢?杨新这才放下心里的那点自卑,和妹妹一起热火朝天的加入到这股做零工的洪流之中。
当区公所礼堂工地宣布不再要回填土石方时,兄妹俩去结帐,竟然拿到了五角五分钱,他们兴奋的把钱拿到张婧面前,一脸自豪的递给妈妈,张婧说道:“你们累了吧,今晚妈妈去饭馆给你们炒份鱼香肉丝回来打打牙祭,让你们体会体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的钱,用它买来的东西吃着特别香!”
张秀娟说道:“妈妈,太好了,我好久没吃肉了,还有啊,这钱你也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嘛,你好辛苦的!”张婧闻言,眼圈一红,感觉鼻子有点发酸,看看女儿,又看看儿子,这两个最小的孩子,在自己不经意间,开始慢慢长大了!
杨新确实开始长大了,他越来越喜欢看书,他家搬回到银行原址后,对面的包子铺的隔壁,开了一家小人书摊,成了他放学后常去的地点,那里的价格比他在钦远或资江看小人书便宜,是一分钱看一本连环画,他从妈妈那里得到的零花钱,以前基本上花在肖八娘的凉水摊上,现在则基本上都花在了这里,双河镇旅馆的隔壁,还有一家真正的新华书店,平时以卖各种语录书,红宝书为主,杨新看不懂,不过还是经常去逛,书都放在玻璃柜里面,看不到,但是那一股股的书香,都让他沉醉,有一次书店老板拆封一套新到的小说,封面是一个人,举着手枪,骑着骏马,老板指着封面对柜台外面的几个人问道:
“你们谁认得这个书名?”
几个人看了看,说了好几个名字,老板都摇摇头,杨新看了一下,书名很是潦草,但是大概的字型还是看得出来,是《疾风》!
老板一听,大家赞赏,“哟,杨新你这孩子,学得不错哟,好!书没白读!”结果旁边的一个中年妇女,对老板说的:“老唐,他是那个姓杨的右派的孩子哟,你说话得小心一点!”
姓唐的老板笑笑,没有搭话。
但是杨新听这话多了,对那两个字形成了恐惧,憎恨,讨厌等等一连串的复杂感情,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表情,匆匆的离开了书店。
爱屋及乌,他对书籍的喜欢,蔓延到了每一个新学期开学发的新书上面,每次新书发下来之际,他也是爱不释手,都是仔细的把书用废旧的报纸或者挂历包好,特别是其中的语文书,一拿到手,没几天就把所有的课文都看完了,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喜欢做阅读作业,而是他把那些课文当成了连环画来看,当成了故事书来看,大概是为了满足他看故事的这个需求,这个时代突然开始了评小说《水浒》的运动!
这个运动好就好在,没有开大会,没有批斗,也没有游行喊口号这些以前的运动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只是在报纸和广播里隔空进行,更好的是,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水浒》为何方神圣,国人起码有一多半的人会把书名读成水许,这下好了,通过评《水浒》运动,起码给大家上了一堂中国宋朝的历史课,另加识别生僻字的语文课。
既然是运动,其他环节可以省略,但是人人过关这个环节,那是少不得的,双河营业所自然也要跟上这一股运动的潮流,单位专门买回来《水浒》上中下三册,单位要求大人们都要看,看完后还要开会学习讨论,因为上面有人发话了,《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二字!为什么要专门说投降,还要全民讨论,大概率是针对当时的那么一股某倾向的翻案风,要求另外一个方向的革命群众,绝不能像《水浒》里的宋江一样,最后投降了,按流行的语言,那就是要进行到底,批判对方一万年不动摇!
杨新的家里其实很少买书,所以他也从来没有看过《水浒》那时候大家的经济基本上都投在了吃饭,穿衣这两大件上面,打造五抽柜,是家里极少的在吃饭穿衣之外的投资,也是借这股东风,杨新第一次开始看历史小说,大人们因为要学习讨论,自然要优先看,可是看到《水浒》插画的那些打打杀杀的战斗场面,让他很想看,既然你们看上册 ,中册,那我就从下册开始看,这样就没有冲突了!
就这样,《水浒》是他看得最早,最仔细的一本历史小说,有句名言是少不看《水浒》,可是因为评《水浒》这个运动,他小学就看了《水浒》,而且是从下册看完,看中册,最后才看的上册,然后又看中册,再看下册!这样就相当于来回看了两遍,后来《水浒》又出了征田虎,王庆的全本,杨新又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后来他才知道,这本书竟然是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其他三本,《三国演义》,杨新看了一遍,《红楼梦》,一个字都没看,《西游记》只看了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