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向后的日子,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种更接地气的节奏。那些关乎玩家日常体验的功能优化,虽然不像攻克尖端算法那样充满挑战与光环,却有着一种实实在在的、让人安心的分量。
程序组主导的构件库搜索功能重构率先完成。新的搜索不再仅仅依赖关键词匹配,而是引入了基于构件形状、类别、常用搭配等属性的智能筛选,甚至支持玩家上传心仪构件的截图进行反向搜索。功能上线当天,社区里一片欢腾,之前抱怨“想用的构件找不到”的帖子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搜索真香”、“终于不用翻到底了”的赞叹。
紧接着,画廊的“作品合集”功能也进入了测试阶段。玩家可以将自己相关的多个作品整理成合集,讲述一个更完整的设计故事,比如“我的星空小屋系列”、“东方园林建造笔记”等。这个功能极大地满足了那些深度创作者展示自身风格体系和创作历程的需求,也让浏览者能更系统地了解一个玩家的创作全貌。
协作建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技术团队设计了几种不同权限级别的协作方案,从简单的“参观模式”到可以共同编辑的“建造伙伴”,并开始着手解决其中最核心的实时数据同步和冲突处理问题。
这些一点一滴的改进,如同在“星尘”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盏微小的灯,它们或许不够耀眼,却切实地照亮了玩家前进的道路,让创造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更加愉悦。
叶羽琋最近迷上了在午休时间,匿名潜入社区的“作品分享”板块。她看着玩家们热情地分享着利用新搜索找到心仪构件后的喜悦,看着他们精心打理自己的作品合集,看着那些因为一个小功能优化而引发的、充满感激的讨论帖,心里就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天,她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给星尘开发组的一封手写感谢信」。发帖人是一个Id很可爱的玩家,帖子里贴了一张照片,信纸上是略显稚嫩却工整的字迹:
「……以前我总是搭不好房子,觉得是自己太笨了。但是新的搜索功能让我找到了很多以前没发现的有趣小构件,还有那个弧形的窗户!我试着用它们搭了一个带阁楼的小屋,虽然还是很简陋,但我觉得它好温暖。谢谢你们做了这么棒的游戏,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创造一点点美好了……」
照片下面,附带着她搭建的那个带阁楼的小屋截图。确实不算精致,甚至有些歪斜,但暖色调的灯光从弧形窗户里透出来,旁边还用心地摆放了几盆用基础构件拼成的“绿植”,整个画面充满了笨拙却真挚的温馨。
叶羽琋看着那张截图和那封信,眼眶微微发热。她将这张帖子保存下来,在午休结束后,走进了顾殇的办公室。
顾殇正在审核协作建造模式的初步技术文档。叶羽琋没有说话,只是将平板电脑递到他面前,屏幕上正是那封手写感谢信和那个温馨的小屋截图。
顾殇的目光落在屏幕上,阅读的速度比看代码时慢了许多。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叶羽琋捕捉到他眼神里那一闪而过的、极其细微的波动,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小石子后,荡开的几乎看不见的涟漪。
他沉默地看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平板边缘轻轻敲击了两下。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看向叶羽琋。
“看到了吗?”叶羽琋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
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得到外界的赞誉,仅仅是为了让某个角落的某个玩家,能够搭出她心中那个“温暖的小屋”,并因此而感到快乐和一点点自信。
顾殇没有立刻回答。他重新将目光投向屏幕上那个简陋却充满心意的小屋,良久,才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
那声回应很轻,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微光虽小,却能照亮一颗心。而这无数颗被照亮的星火,终将汇聚成他们星辰大海里,最温暖、最恒久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