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船”的报告并非孤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从吕宋到苏禄海,乃至靠近满剌加的海域,陆续有渔民、商船甚至葡萄牙人的巡逻船声称目睹过它的踪迹。描述大同小异:体型不大,通体深色(近乎黑色),无帆无缆,航行时几乎听不到声音,速度极快,且能在小范围内灵活转向,形如鬼魅。
靖海伯派出的侦查船多次搜寻,却一无所获。那魅影仿佛能预知明军的行动,总是在舰队到达前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给前线官兵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各种猜测和谣言四起。
消息传回南京,立刻引起了凌云的极度重视。他召集天工院核心,对照着平板电脑中仅存的、模糊的关于早期潜艇和高速鱼雷艇的图像资料,进行了反复研判。
“绝非自然现象,也非目击错误。”凌云断言,“这必然是一种我们尚未掌握的新型船只!其无帆、高速、低噪音的特性……很可能是某种特殊的动力系统,甚至……可能是水下航行器的雏形!”
这个推断让所有人心头一沉。如果对手真的掌握了某种形式的水下或半水下攻击能力,那么大明现有的水面舰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潜在的、颠覆性的威胁,凌云立刻启动了应对方案。
1. 强化侦查与预警: 责令格物院光学组,全力改进望远镜的倍率和清晰度,并开始研制原始的水下听音器(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异常)。同时,要求前线舰队在巡逻时,加强了望,注意观察海面下的异常气泡或尾流。
2. 发展反制武器: 火器组被赋予了新的绝密任务——研制一种能够攻击水下目标的深水炸弹原型。思路是利用定时引信或水压引信,使炸药在特定深度爆炸,利用水的不可压缩性产生巨大冲击力。这需要解决密封、下沉速度控制、引信可靠性等一系列难题。
3. 动力竞赛白热化: “幽灵船”展现出的高速与机动性,给大明螺旋桨项目组带来了巨大刺激。凌云亲自督战,要求不惜代价,尽快拿出可用于实舰测试的实用化螺旋桨和与之匹配的大功率蒸汽机。材料组则加紧对“钨钢”等特种合金的冶炼攻关,以满足更高转速和强度的要求。
天工院内,灯火彻夜不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一种被未知技术追赶甚至超越的危机感。
就在大明全力应对“幽灵船”威胁时,东厂从满剌加传回了更确切的情报。
“四海商会”与葡萄牙人的合作,确实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葡萄牙人看中了“四海商会”对东方水文、贸易网络的熟悉以及其掌握的某些独特冶炼技术(可能与那块“秘银”有关);而“四海商会”则渴望获得葡萄牙人更先进的造船设计(尤其是卡拉维尔帆船和更大型的克拉克帆船结构)、天文导航技术以及……火炮铸造工艺。
有迹象表明,双方正在满剌加某处秘密船坞,联合建造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技术的新型战舰。更令人担忧的是,情报显示,葡萄牙人可能向“四海商会”提供了某种关于早期火药推进技术的资料,这可能会给未来的海战带来变数。
“他们是在取长补短,试图快速弥补与我们在火炮和蒸汽机方面的差距。”凌云分析道,“而那‘幽灵船’,很可能就是他们合作研发的、用于非对称作战的秘密武器。”
朱棣在听取了凌云关于“幽灵船”和西方联盟的全面汇报后,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意识到,大明的对手不再是传统的海盗或割据势力,而是拥有相当技术实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敌人。
“不能再局限于南洋一隅了。”朱棣在御前会议上定调,“彼等夷狄,既能远渡重洋而来,其志非小。朕决意,加快‘镇远’级巡洋舰建造,同时,‘定远’级铁甲舰的设计必须立刻完善,提前开工!”
这意味着,原本按部就班的舰队建设计划被大幅提前,资源将更加倾斜于海军。
“凌云,‘幽灵船’之事,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尽快弄清其虚实,找到应对之法!所需一切,朕皆准!”
“马三宝,加大对西洋番邦的探查力度,朕要知道他们到底来自何方,国力如何,还有多少船队!”
皇帝的意志明确而坚定:以更强的技术、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视野,迎接这场已然升级的全球性海权挑战。
“幽灵船”的魅影,如同一声警钟,敲响在大明迈向海洋的道路上。它提醒着凌云和整个帝国,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未知的威胁可能来自任何方向。
大明虽然凭借蒸汽机和线膛炮取得了初步优势,但对手的学习、模仿和创新能力不容小觑。与西方势力的直接碰撞,似乎已不可避免。
龙江船厂内,“镇远”级的首舰正在加速合拢;“定远”级的巨大龙骨开始选料;深水炸弹的引信在实验场发出沉闷的爆炸声;改进后的望远镜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月球的环形山……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凶险未知的大航海时代中,为华夏文明,争得那一席之地。
魅影疑云之下,是更加急促的科技竞赛脚步声,和一颗颗渴望征服未知海洋的、炽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