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设在吕宋的“商务代表处”和临时补给点(命名为“镇南港”)刚刚挂牌,便遭遇了“四海商会”发起的经济绞杀战。
以往依赖“四海商会”网络进行贸易的当地土着和华人商贩,突然发现他们无法再获得来自印度、阿拉伯的香料、西洋的玻璃器、乃至日常所需的某些铁器。取而代之的是,“四海商会”及其控制下的海盗,开始严厉封锁通往“镇南港”的商路,任何试图与明人交易的船只都会遭到拦截、扣押,甚至击沉。
“镇南港”内,由“皇家南洋贸易公司”运来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堆积如山,却难以销售出去,而本地生产的粮食、蔬果、木材等补给物资也因封锁而输入困难,价格飞涨。据点内的明军和工作人员,很快感受到了补给压力。
“他们在饿死我们,困死我们!”靖海伯面对日益严峻的补给形势,忧心忡忡地向国内发电求援。
与此同时,一场围绕技术的暗战也在激烈进行。
“四海商会”对大明的新式火炮和蒸汽机技术垂涎三尺,加紧了渗透和窃取行动。他们重金收买了一名在“镇南港”负责武器维护的天工院外围学徒。这名学徒利欲熏心,试图利用夜间,偷偷测绘一门受损待修的后装线膛炮的关键结构,并记录蒸汽机的一些运行参数。
然而,他的异常举动早已被混入工匠中的东厂密探察觉。就在他即将得手,将情报传递给接头的“四海商会”细作时,被当场人赃并获。
经过突击审讯,一个隐藏在“镇南港”内部的小型间谍网被连根拔起。凌云在南京接到报告后,震怒之余,立刻下令:
1. 全面加强保密条例: 对所有接触核心技术的人员进行更严格的背景审查和忠诚度评估。
2. 技术误导: 故意泄露一些经过修改、存在缺陷的技术图纸和参数给可能被渗透的渠道,误导对手。
3. 加速技术迭代: 唯有保持技术代差,才能抵消泄密带来的部分风险。螺旋桨、定装弹药、简易机械计算机等项目的优先级被提到最高。
“四海商会”深知,要在南洋立足,土着的向背至关重要。他们利用其长期经营的人脉和财富,在吕宋土着部落中大肆活动。
一方面,他们散布谣言,称大明人“剽悍善战,意在吞并土地”,并拿出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势力冲突的例子加以渲染。另一方面,他们又暗中支持与首领苏莱曼有矛盾的部落长老卡扬,提供武器和金钱,煽动其挑战苏莱曼的权威,制造内乱。
一时间,吕宋岛上暗流涌动,原本已经倾向于大明的苏莱曼,因内部压力而再次变得犹豫,对“镇南港”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甚至开始限制明军士兵的活动范围。
面对这全方位的围困,坐镇南京的凌云与身处前线的靖海伯通过电报频繁沟通,制定了一套组合拳进行反击。
1. 海上破交,以战养战: 靖海伯不再困守港口,他留下必要守军,亲自率领两艘改装广船和招募的少量本地向导,主动出击!他们凭借线膛炮的射程优势,专门伏击“四海商会”的落单运输船和走私船队。几次成功的袭击,不仅缴获了大量急需的粮食、物资,还俘虏了一些船员,打断了“四海商会”的局部封锁链条,缓解了“镇南港”的补给压力。
2. 经济破局,展示诚意: “皇家南洋贸易公司”改变策略,不再急于销售高档货物,而是利用破交获得的财富,高价、现银向当地土着收购粮食、水果、淡水,甚至雇佣土着劳力修缮港口设施。这种“撒钱”行为,让一部分在封锁中受损的土着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开始偷偷与明人交易。同时,公司派出的郎中(医生)免费为土着诊治疾病,也赢得了部分民心。
3. 外交加压,扶持亲明派: 靖海伯根据东厂密探提供的情报,直接向苏莱曼摊牌,出示了卡扬长老与“四海商会”勾结的证据,并明确表示大明只支持苏莱曼。在明军武力威慑和现实利益诱惑下,苏莱曼终于下定决心,以雷霆手段镇压了卡扬的叛乱,巩固了权力,并重新加强了对“镇南港”的支持。
就在大明艰难地在吕宋打开局面之时,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传来。
有渔民和巡逻船报告,在菲律宾群岛更南部的苏禄海方向,发现过一艘“无帆无缆,通体黝黑,航行无声且速度极快” 的怪异小船,其外形与任何已知船只都不同,仿佛幽灵。它从不靠近,只是远远窥探,旋即消失。
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在满剌加的活动明显加强,他们开始加固据点,并似乎在与“四海商会”就某种技术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谈判。
“那‘幽灵船’……会不会是……”凌云看着这份语焉不详的报告,心中涌起一股寒意。他怀疑,“四海商会”或者葡萄牙人,可能已经在某些极端技术路径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南洋的暗礁潜流,远比想象中更深,更险。大明这艘刚刚启航的巨轮,能否避开这些暗礁,冲破重重潜流,真正主宰这片富饶而危险的海域?答案,隐藏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