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醒沉浸在离散模型初步成功的巨大兴奋中,正欲乘胜追击,将更多参数引入框架时,工作室门外响起了极其轻微、但异常清晰的敲门声。不是基地内部通讯的提示音,而是实实在在的、手指关节叩击金属门板的声音。
这在这个时间点,显得格外突兀。
陈醒的心猛地一跳,下意识地最小化了屏幕上那些充满离散符号和规则逻辑的界面,只留下一个无关紧要的文献阅读页面。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表情恢复平静,然后才沉声道:“请进。”
气密门无声滑开。门外站着的,是苏青竹。
她依旧穿着白天那身素雅的考古工作服,但外面随意披了一件基地配发的深色保暖外套,头发略显松散,脸上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然而那双眼睛,在工作室冷峻的光线下,却亮得惊人,与陈醒此刻眼中的光芒如出一辙。
“抱歉,这么晚打扰你。”苏青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深夜的沙哑,但语气却异常急促,“我……有些发现,觉得必须立刻和你谈一谈。”
陈醒立刻侧身让她进来,气密门在她身后迅速合拢,将外界的寂静重新隔绝。他注意到苏青竹手中紧握着一个加密的移动存储设备。
“我本来也想明天找你。”陈醒指了指屏幕,尽管显示的并非他真正的成果,“我这边……也有些进展。”
苏青竹没有在意屏幕上的内容,她的全部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自己的发现上。她走到工作台前,将存储设备连接上去,快速操作了几下,调出了一组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图像。那是龙纹仪(L-01)表面几个极其微小区域的微观结构图,放大倍数达到了纳米级别。
“你看这里,”苏青竹指向图像中一片看似普通、布满青铜器常见腐蚀痕迹的区域,“我利用分析室的扫描电镜,对之前发现‘源点’指令符号的区域进行了极限精度的表面分析。在排除了所有已知的铸造缺陷和自然腐蚀形态后,我发现了这个。”
她切换图像,进行局部增强处理。陈醒凑近屏幕,瞳孔骤然收缩。
在那片看似混沌的微观形貌下,隐藏着一种极其细微、但呈现出明确分形结构的划痕!这些划痕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以一种自相似的方式,从指令符号的核心点向外层层扩散,其精细程度远超商代任何已知的加工技艺,甚至不像是手工能够完成的!
“这……这是……”陈醒的声音有些发紧。
“这不像是在铸造或后期刻划符号时留下的。”苏青竹语气肯定,带着发现真相的颤栗,“这更像是……某种极高能量流,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按照某种特定模式,‘冲刷’或‘蚀刻’基底材料时,留下的永久性印记!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能量流经时留下的‘车辙’!”
能量冲刷的“车辙”!这个比喻让陈醒浑身一震!这与他刚刚建立的离散模型核心思想——能量按照特定规则在底层架构上“刻写”图谱——形成了完美的呼应!龙纹仪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它自身在无数次的使用中,也留下了能量运行的物理痕迹!
“还有这个,”苏青竹没有停留,迅速调出另一组数据,这是她对那片记录“能量图谱构建失败”龟甲上,“人位”变量相关刻痕的微区元素分析,“我检测到,在描述那名‘失仪’小臣站位的字符笔画凹陷处,富集了一种极其特殊的、非天然的微量元素组合,其比例……与龙纹仪表面那层‘灵墨’中的某些催化成分高度一致!”
她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陈醒:“这很可能意味着,商代人已经意识到,操作者本身,或者说操作者的‘状态’或‘位置’,本身就是构建‘能量图谱’的一个关键‘活性组件’! 他们通过某种方式(比如让操作者佩戴含有特定成分的饰物或涂抹药物),将人体也纳入了这个‘能量编程’的系统回路之中!那个小臣的‘失仪’,不仅仅是站错位置,更可能是导致他这个人形‘组件’未能正确接入系统,或者引入了干扰,从而导致整个图谱构建失败!”
陈醒听得目瞪口呆。苏青竹的发现,从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为他的理论提供了坚实到可怕的实证支撑!龙纹仪上的能量流“车辙”,证明了能量按照精细模式运行的真实性;而“人位”变量的元素证据,则揭示了这套系统令人震惊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它竟然将操作者的人也整合了进来!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陈醒喃喃道,他感到自己的世界观再次被剧烈冲刷,“如果人体也是系统的一部分,那么‘能量图谱’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就不仅仅依赖于器物和仪式,还依赖于‘贞人’或‘祭司’自身的状态?这……这简直……”
“简直像是某种需要‘人机协同’的精密仪器操作。”苏青竹接上了他的话,语气带着同样的震撼,“我们现在需要重新评估‘万法之源’中所有关于祭祀者身份、状态、服饰、甚至斋戒沐浴的记载,它们可能都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严格的技术规范!”
两人对视着,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那种因触及远古惊人真相而产生的、混合着恐惧与极度兴奋的战栗。寂静的工作室里,只有彼此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陈醒再也按捺不住,他迅速关掉那个掩人耳目的文献页面,调出了他刚刚构建的离散模型界面,以及那幅成功演化出稳定宏观图案的模拟截图。
“看看这个,苏博士。”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是我刚刚……可能找到的理论核心。”
他开始向苏青竹阐述他的“离散规则迭代模型”,解释他如何将龙纹仪和指令集视为在假想“底层能量架构”上运行的一套“更新规则”,如何将“能量图谱”理解为规则演化出的稳定宏观图案……
苏青竹凝神静听,尽管许多数学细节她无法完全理解,但那个核心的、将连续过程转化为离散规则迭代的思维飞跃,以及最终模拟出的有序图案,让她瞬间把握住了这个理论的精髓与力量!
“所以……龙纹仪上的能量流‘车辙’,就是这套规则在物质层面留下的物理印记?”她指着屏幕上那分形结构的划痕图,又指向陈醒模拟出的宏观图案,“而这个……就是规则成功执行后,在那个看不见的架构上呈现出的‘结果’?”
“没错!”陈醒用力点头,“你的发现,为我的模型提供了物理世界的确凿锚点!而我的模型,则为你的考古发现提供了数学化的解释框架!我们……我们可能真的摸到门槛了!”
这一刻,物理学与考古学,在这深夜里,在这间被权限冻结的工作室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入到本质的融合。数据、器物、理论、模型,交织成一幅越来越清晰的、通往未知领域的蓝图。
兴奋过后,现实的压力依旧存在。苏青竹看着屏幕上那些不容于主流学界的模型和发现,轻声道:“这些东西,现在拿出去,恐怕会引来更大的风波。”
“我知道。”陈醒冷静下来,眼神却更加坚定,“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这个理论,加上你的实证,价值远超一切质疑。我们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一举打破僵局的机会。”
“机会……”苏青竹沉吟着,目光再次投向那些龙纹仪的微观图像和龟甲元素数据,“也许……我们不需要等待别人给予机会。也许,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无法被忽视’的证据。”
陈醒心中一动:“你的意思是?”
“既然人体可能是系统组件,”苏青竹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那么,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极其微小规模、无需大型设备、仅基于龙纹仪静态观测和……操作者自身感应的‘验证性’尝试?”
这个想法比陈醒的模型更加大胆,几乎触碰了科学与玄学的边界。但在此刻,在种种发现的支撑下,它却显得并非完全不可能。
深夜的到访,带来的不仅是关键的考古实证,更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危险而诱人的可能性。两人都知道,他们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向前一步,可能是万丈深渊,也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