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竹的古文校准工作,如同为砺锋谷乃至整个“科学修仙”体系擦亮了一副观察历史的眼镜。那些曾经笼罩在迷雾中的古老智慧,开始清晰地展露出其底层逻辑,与李慕白、陈醒等人构建的科学理论框架相互印证、启发,甚至碰撞出新的火花。理论的深化,迅速转化为实践层面一波接一波的、令人振奋的突破。
首先感受到这股强劲推力的是楚风和他的“求理社”。在获得了苏青竹校准后的部分基础功法能量模型后,他们如获至宝。楚风结合自身对“风语者”臂甲的理解以及《科学修仙原理》中的流体力学和能量场论,对自己主修的《青云御风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化实验”。
他不再仅仅依靠口诀和模糊的“气感”去引导身法,而是利用初步掌握的灵能探测技巧(一种简化版的场强感知法阵),实时监测自身移动时周身的空气流场形态和灵能消耗分布。
“果然!传统御风诀强调‘身融于风’,但在急转和突进时,身体侧后方会产生明显的低压涡流区,不仅增加阻力,还导致灵能额外消耗用于稳定身形!”楚风在竹林空地上一次次试验,将数据记录在玉简中,兴奋地与同伴分享。
基于数据和模型,他大胆地调整了灵能在双腿和躯干特定窍穴的输出频率与强度,模拟“风语者”臂甲产生微型可控气旋的原理,在身法施展时,主动在身体关键部位生成细微的、定向的灵能扰流,用以“抚平”那些阻碍性的涡流。
起初几次尝试颇为狼狈,甚至因为灵能控制不稳而摔了几个跟头,引得王磐等传统弟子暗自摇头。但楚风毫不气馁,与赵明一起反复计算、调整参数。
数日之后,当楚风再次施展改良后的《青云御风诀——优化试验版1型》时,效果令人震惊。他的身影在竹林间穿梭,速度比以往快了近三成,转折之间圆融流畅,再无之前的凝滞感,最关键的是,灵能消耗反而降低了约百分之十五!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围观的传统弟子目瞪口呆,“他的身法……好像真的‘融’进风里了,但又感觉不一样!”
王磐抱着剑,眉头紧锁,他看得出楚风的身法效率确实远超以往,那种精确和控制力,绝非单纯“感悟”所能达到。他心中第一次对那套“歪理”产生了一丝动摇,或许……那里面真有点东西?
楚风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求理社”的其他成员。赵明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基础阵纹模型,他开始尝试将苏青竹校准后的一个古老聚灵阵的“场叠加原理”应用于一个小型防御阵法的改良。通过精确计算不同阵眼能量输出的相位和干涉效果,他成功地将这个基础防御阵法的能量利用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防护强度显着增加。
钱小松则专注于吐纳法的“精细化操作”。他利用楚风分享的灵能内视技巧,结合能量代谢模型,找到了几条以往被忽略的、灵能运转效率较低的次要经脉。通过微调呼吸节奏和意念引导,着重“疏浚”这些节点,他的日常修炼效率竟然提升了近一倍,困扰他许久的炼气期中阶瓶颈,隐隐有了松动的迹象!这个发现让资质普通的弟子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而孙焱,则在材料领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他按照“科学方法”,系统地测试了数十种常见基础材料的“灵导率”、“热灵膨胀系数”和“结构强度”。在一次测试某种较为冷门的“软玉铁”时,他发现这种材料在特定频率的灵能刺激下,其“灵导率”会呈现短暂的跃升,并且具有极佳的能量缓冲特性。
“这特性……如果用在护身法宝的内衬或者飞剑的剑格上,岂不是能有效吸收、分散冲击性的灵能伤害?”孙焱激动地将这个发现上报给了砺锋谷。
陈醒和李慕白高度重视,立刻组织人手进行验证和深度开发。很快,一种基于“软玉铁”新型处理工艺的“灵能缓冲合金”被研制出来,其性能远超传统用于缓冲的材料。这项成果不仅立刻被应用于“幽凰”臂甲的后续改进,以增强其能量反冲耐受性,更在炼器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量化材料性能,定向开发和运用新材料。
与此同时,在砺锋谷的核心实验室,更大的突破正在酝酿。
李慕白站在重新校准后的《九转蕴灵篇》完整能量模型前,目光灼灼。苏青竹的精准破译,使得这套古老功法的运行机理前所未有地清晰。
“传统的《九转蕴灵篇》,强调循序渐进,九转圆满,每一转都需要水到渠成,耗时极长。”李慕白对陈醒和核心团队说道,“但我们现在的模型显示,其能量积累和质变的关键,在于‘黄庭动态场域’的稳定构建和‘坎离基元反应’的催化效率。之前的修炼,更多是靠经验和模糊感应来慢慢摸索这个‘临界点’。”
他调出模型中的一个复杂参数集:“如果我们绕过那些低效的、试探性的积累过程,直接利用外部灵能场,辅助修炼者更精准、更快速地构建并稳定‘黄庭场域’,并在关键时刻,注入特定频率的灵能脉冲,模拟‘坎离既济’的催化环境……是否能够大幅缩短每一转所需的时间,甚至……提升最终‘九转合一’的圆满品质?”
这个设想极为大胆,相当于用外部干预来“优化”甚至“加速”一个成熟的古老修炼过程!
陈醒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理论上可行,但风险极高。能量场的构建必须绝对精确,催化脉冲的时机和强度差之毫厘,都可能造成场域崩溃或能量反噬。”
“所以我们需要‘灵枢’。”李慕白指向实验室中央一台正在组装中的、结构极其复杂的仪器。它由无数精密构件、能量导管和闪烁着符文的水晶阵列组成,核心是一个可供一人盘坐的平台。
“‘灵枢——修炼辅助与能量调控系统’原型机。”李慕白介绍道,“它能够实时监测修炼者的生命体征和能量流动,根据我们设定的功法模型,生成高度同步的辅助能量场,并进行微秒级精度的能量干预。”
整个团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苏青竹确保对古籍的理解无误,提供理论基石;工程人员日夜不停地调试“灵枢”的每一个部件;理论组则反复模拟推演各种可能的情况和应对方案。
终于,在经过数十次动物活体实验和安全验证后,首次人体辅助修炼测试提上日程。自愿担任首位测试者的,是一位卡在《九转蕴灵篇》第二转巅峰长达五年之久、始终无法窥见第三转门槛的内门弟子,周毅。他资质中上,但悟性平平,在传统道路上已然看到极限,因此愿意冒险一试。
测试当天,核心实验室气氛紧张。周毅盘坐于“灵枢”平台之上,身上连接着无数传感器。李慕白亲自操控主控台,陈醒在一旁严密监控能量读数,苏青竹也受邀在场,以备不时之需。
“系统启动,加载《九转蕴灵篇》第三转辅助协议。”李慕白的声音冷静异常。
“灵枢”发出低沉的嗡鸣,柔和而精准的能量场将周毅笼罩。光幕上,他体内的能量流动被实时呈现,与功法的理想模型进行比对。
“黄庭场域引导开始……能量流校准……场域稳定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优秀!”赵铭汇报着数据。
周毅的脸上露出惊异的神色,他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身能量的细微变化,并且被一股温和而强大的力量引导着,向着那个他苦苦追寻五年的瓶颈发起冲击。
“检测到灵力涡旋前兆……启动稳定模块!”
“能量积累达到阈值百分之九十八……准备催化脉冲!”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李慕白眼神一凝,按下了确认键。
一道极其细微、却蕴含着特定频率和结构的灵能脉冲,精准地注入周毅的“黄庭”区域。
刹那间,周毅身体微微一震,光幕上代表其核心能量的曲线骤然飙升,原本有些滞涩的能量流瞬间变得奔腾汹涌,并且以一种完美的轨迹,冲破了那道无形的壁垒!
嗡!
一股明显强于之前的气息从周毅身上散发出来!他成功踏入了《九转蕴灵篇》第三转!而且,根据能量模型的显示,其根基之稳固,能量之精纯,远超依靠自身缓慢突破的同阶修士!
周毅睁开双眼,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和激动:“成了!我真的……成了!而且感觉……前所未有的好!”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声!不仅仅是为周毅的成功,更是为了这历史性的一步!
“灵枢”的首试成功,标志着“科学修仙”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已经从外部装备、功法优化,迈入了直接干预和优化核心修炼过程的的全新阶段!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修炼”这一概念本身的重新定义!
消息虽被严格保密,但砺锋谷内部士气大振。楚风等人的小打小闹,“灵枢”的重大突破,以及各处不断涌现的技术改进,共同构成了一幅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
科学修仙的种子,已然破土,并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出改变世界的枝干。理论的光芒,正清晰地照亮前行的道路,将一个个曾经的“不可能”,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