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后,方金芝抵达杭州。此时的杭州城已是方腊义军的天下,旗帜飘扬在城头。方腊的行宫设在原杭州府衙,守卫森严。
妹妹金芝,拜见兄长!方金芝步入大殿,向端坐主位的方腊行礼。
方腊年约四旬,面容刚毅,双目如电。他屏退左右,冷冷地看着妹妹:你还知道回来?
方金芝不卑不亢:兄长,小妹此次回来,是为梁山晁盖带来结盟之议。
结盟?方腊冷哼一声,就是那个拐走我妹妹的晁盖?
兄长误会了。方金芝抬头直视方腊,是小妹自愿追随晁天王。他胸怀天下,志在推翻暴宋,与兄长的抱负不谋而合。
方腊站起身,走到妹妹面前:三个月不见,你倒是学会替外人说话了。
兄长明鉴。方金芝语气坚定,小妹在梁山三月,亲眼所见,晁天王治军严谨,爱民如子,绝非寻常草寇。他提出的替天行道,与兄长的是法平等异曲同工。
方腊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和他...到什么程度了?
方金芝脸颊微红:兄长!小妹与晁天王发乎情,止乎礼。此次回来,正是要请兄长做主。
金芝,你可知为兄为何生气?方腊语气缓和了许多,不是气你追寻真爱,而是气你不知会一声就私自出走。这乱世之中,你若有个三长两短,让为兄如何向九泉之下的父母交代?
方金芝眼眶微红:兄长,是小妹任性了。但请兄长相信,晁盖确实是当世英雄。
她详细讲述了在梁山的见闻:从晁盖如何以德服众,到梁山军纪严明;从替天行道的大旗,到开仓赈济的善举。
方腊静静听着,不时发问。当听到晁盖为保护百姓与官军血战时,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如此说来,这个晁盖倒真是个人物。方腊沉吟道,但结盟之事,关乎江南百万义军的命运,不可儿戏。
兄长明鉴。方金芝取出一封密信,这是晁天王的亲笔信。他愿与兄长结为兄弟,共图大业。
方腊展开信件,仔细阅读。信中晁盖言辞恳切,既表达了对方腊的敬重,也阐明了南北联合的战略意义。
好一个晁天王!方腊拍案而起,此信写得有情有义,有胆有识。不过...他话锋一转,若要结盟,须约法三章。
接下来的三日,方腊召集心腹重臣,详细商讨与梁山结盟事宜。丞相方肥、元帅石宝、军师娄敏中等各抒己见。
方肥担忧道:圣公,梁山虽强,终究是草莽出身。若与他们结盟,恐失江南士族之心。
石宝却主张:末将以为,当今天下,能与我军南北呼应的,唯有梁山。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方金芝在旁静静听着,适时插话:小妹在梁山三月,见他们治军严谨,绝非寻常草寇。特别是晁天王,胸怀韬略,志在天下。
最终,方腊定下盟约细则:
第一,以长江为界,各展所长;
第二,互通情报,共抗朝廷;
第三,若攻克汴京,共商天下归属。
此外,方腊还交给妹妹一个特殊任务:你带我的亲笔信给晁盖。另外...他取出一枚雕凤玉佩,这是母亲留下的信物。若晁盖真心待你,便以此物为凭。
方金芝接过玉佩,心中明白,这既是盟约的信物,也是兄长对她婚事的默许。
就在方金芝准备北返之时,晁盖的使者鲁有脚抵达杭州。这位丐帮长老带来的不仅是正式的盟书,还有晁盖给方金芝的私信。
方圣公明鉴:晁盖在信中写道,盖本郓城一小吏,因见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故聚义梁山。今蒙令妹青眼,倍感惶恐。愿与圣公结为兄弟,共图大业...
随信还附有一对翡翠耳环,正是方金芝那日随口称赞过的款式。
方腊阅信后,对鲁有脚笑道:回去告诉晁天王,他的心意,本公明白了。待攻克汴京之日,本公亲自为舍妹置办嫁妆!
消息传回,晁盖大喜,当即召集众头领宣布与江南义军结盟。众头领纷纷道贺,尤其是吴用、公孙胜等核心谋士,深知这场联姻对梁山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
是夜,晁盖独自登上济州城下最高峰,远望南方。系统界面在他脑海中浮现,那个方金芝(芳心度95\/100)的提示格外醒目。
而此刻的杭州城内,方金芝也站在雷峰塔上,遥望北方。她手中紧握着晁盖的来信,心中既甜蜜又忐忑。乱世中的爱情,从来都不只是儿女私情。她与晁盖的姻缘,已然与天下大势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