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这一问……

可谓诛心至极,将孔颖达的论点,直接与历史上公认的有为君主对立起来。

果然!

李世民的脸色微微一沉,变得很不好看。

汉武帝!

光武帝!

隋文帝!

他们三个若是昏聩之君,泱泱华夏几千年历史,谁才有资格称明君?

他李世民登基才4载,目前的功绩,还不如此三帝,岂不更是昏君不成?

不等孔颖达反应,李恪话锋一转,高声道:

“父皇亲试,非为劳神,实乃重才!非为降尊,实乃示恩!”

“天下才俊,历经寒窗苦读,层层选拔,最终得以立于这金銮大殿之上,得睹天颜,亲聆圣训!”

“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何等荣耀?何等激励?”

“父皇之一言一行,于他们便是终身的座右铭!”

“父皇之亲自擢拔,于他们便是比山高、比海深的知遇之恩!”

“《礼记》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父皇亲力亲为,重视人才选拔至此,天下士子见之,岂不感奋?岂不愈发勤勉向学,以报君恩?”

“此乃风化之源,教化之本!其意义之重大,岂是寻常政务可比?!”

“故而,殿试之举,非但不是劳神、降尊!”

“恰恰是明君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的体现!”

“是彰显天子重视人才、恩泽士林的盛典!”

“是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最强音!”

“若将此等凝聚人心、激励士气之盛事,视为负担与屈尊,恪实难理解!”

“这究竟是出于对陛下的爱护,还是……固守某种不合时宜的陈腐之见,畏惧皇权与士子直接相连?”

李恪这番驳斥,从上古圣王到汉隋帝王,列举了充分的历史先例,证明了皇帝亲试的正当性与优良传统。

继而将殿试拔高到“示恩”、“励才”、“风化之源”的战略高度。

最后以反问收尾,直指反对者可能的私心。

一番言论,将孔颖达“第二弊”的论据,冲刷得七零八落,体无完肤!

孔颖达听得浑身剧颤,心神不由俱震。

他想辩解自己对古代帝王并无不敬之意。

但话堵在喉咙里,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孔老大人第三弊,言及设立‘誊录院’耗费国帑,担忧北有薛延陀、西有吐谷浑,用钱之处甚多,为此耗费巨万,恐不值得?”

李恪呵呵:“对此短视之见,恪唯有四字评价:因噎废食,杞人忧天!”

“敢问孔老大人!”

李恪看向孔颖达:“为保边关安宁,打造一副精良铠甲、锻造一柄百炼横刀,需耗费多少金铁、多少人工?”

“而这些甲胄、兵刃,在一次大战之后,可能损毁、可能遗失。”

“依孔祭酒之论,莫非因为耗费巨大且有损耗,我大唐将士便可不披甲、不持刃,空手上阵杀敌吗?”

这个比喻通俗而有力,孔颖达说不上话来。

李恪继续说道:“选拔人才,乃立国之本,与巩固国防同等重要!”

“设立誊录院之花费,相较于其带来的科举公正,相较于其为国选得真才,而避免庸吏贪官所造成的损失,简直九牛一毛!”

李恪看向户部尚书戴胄,微微拱手:“戴尚书在此,恪便粗略一算。”

“雇佣百名书吏,其俸禄、笔墨纸砚、房舍租赁,一年所费,不过数千贯!”

“即便再算上各州推行所需,总耗费也不会超过万贯之数!”

“我大唐岁入以千万贯计,却吝啬这区区万贯之资,去购买一个科举清明、士心归附的朗朗乾坤吗?”

接着,李恪看向李世民,指出问题核心:

“前隋之亡,根源之一便是吏治腐败,用人唯亲!”

“父皇啊,杨广身边岂缺熟读经典之人?”

“但正是那些‘知根知底’的世族官员,相互包庇,欺上瞒下!”

“终致天下大乱,府库积累的亿万财富,顷刻间灰飞烟灭!”

李世民郑重点头。

他们李家能夺取大隋江山,确实要感谢士族官员欺上瞒下,酿成天下大乱。

恪儿此言,直指要害!

李恪转而看向孔颖达,一字一句地问道:

“孔老大人,看着我,然后回答我,你是愿意每年花费这区区万贯,防患于未然,选拔清廉干练之才?”

“还是愿意为了节省这点钱财,坐视吏治再度败坏,待到民怨沸腾、烽烟四起之时!”

“再去耗费千万贯钱粮,调动大军去平定?”

孔颖达哑口无言。

哪笔账划算?

这用得着算吗?

三岁小孩子都知道!

不等孔颖达回答,李恪便摇摇头,叹道:

“管仲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反之,若官员选拔不公,吏治腐败,则仓廪永无充实之日!”

“在恪看来,这誊录之费,非但不是浪费!”

“反而是最具有远见、最有效率的投资!”

“投资于制度的公正,投资于人才的真心,投资于天下的稳定!”

“此乃固本培元之策,其长远回报,岂是区区几万贯钱粮可以衡量?”

殿内许多务实派官员,尤其是深知地方吏治之弊的官员,听得频频颔首。

相比起吏治腐败,贪腐横行,致使民怨沸腾,烽烟四起时造成的损失。

雇点人,组建誊录院的花费,简直就是小钱!

“孔老大人所言之第四个弊端,忧心此法在州县难行,恐……治丝益棼?”

李恪微微颔首,竟先表示了部分理解:

“此虑……”

“确有其理!任何新法推行,皆非一蹴而就,尤需考量四方差异。”

“然!”

“因此困难,便因噎废食,坐视科举不公之弊在京师之外继续蔓延?”

“恪以为,此乃因陋就简,怯于作为之思!”

“昔日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徙木立信!”

“其令初行于栎阳,莫非因边远郡县或有阻挠,便放弃在国都推行新法吗?”

“汉武帝行盐铁专卖,其制何其复杂?涉及郡国何其之多?”

“莫非因为恐惧地方豪强暗中抵制,便不推行此强国之策了吗?”

李恪看着李世民,又环视殿内的一干大臣,声音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凡行新法,必有先后,必有中枢表率!”

“先在京师、在省试将此制立稳、立牢,树立标杆,彰显陛下决心与朝廷威权,使天下人皆见其利,皆明其法。”

“待其成效卓着,人心纷纷向往之际!”

“再以京师成功之经验,辅以严明之监察,逐步推行于州县,方是正途!”

“至于孔祭酒担忧催生新弊,更是多虑!”

李恪看向孔颖达:“既然孔老大人能想到州县可能舞弊,难道就不能未雨绸缪,预先设防吗?”

“可设巡考御史!”

“由御史台选派刚正不阿之臣,不定时、不预先通知,巡查各州贡院!”

“可立连坐重典,一房舞弊,同场考官皆受严惩!”

“可鼓励相互监督、告发得实者重赏!”

“更可严查誊录书吏背景,定期轮换!”

“担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又如何?便筑起万丈高墙!”

李恪看向李世民:“只要朝廷决心足够!监察足够严密!惩处足够严厉!”

“再辅以糊名、誊录,纵有宵小,其舞弊成本将远超收益,其风险将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易经》有云:君子以作事谋始。”

“制定制度,便要虑及其长远与周全。”

“岂能因可能存在的困难,便放弃建立一个更优良、更公平的制度?”

“这无异于因噎废食!病疾忌医!投鼠忌器!”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重生之桃李满天下刺刀1937我成了大明勋戚隋唐之乱世召唤夺宋:水浒也称王无敌疯皇子,父皇跪求我登基!极品大昏君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三国:我张角只玩法术镇国少将军三国:杨卓来了演武令生死狙杀三国:穿越我是东乡公主曹绫异界华夏之召唤名将重生之傲仕三国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公子上朝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校花的贴身狂少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李渊:捡到野生皇孙,李世民懵了沙雕网友援北伐三国:开局打跑刘备,强抢糜贞带着骑砍系统在中世纪创建帝国素手倾天,邪君的宠妃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奥特曼之成为光后就无敌了携手狐仙共修真医妃火辣辣千山记开局当兵发媳妇,我激活了斩首系统最强炊事兵大秦:开局成为始皇亲弟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寒门崛起全军列阵我在洪武开商铺乱世枭臣穿越之温僖贵妃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铁血大明调教大宋汉末召虎我在大唐开当铺大唐一品特种兵之王三国:白毦陈到红楼之我有东西两厂你想怎样
爱看读书搜藏榜:海贼之无上剑豪全面战争:从三国开始签到风起大浩我娘子天下第一跟着小说看历史大秦:蒙府赘婿富可敌国乱说天国赵公子重生岳飞之还我河山大秦:公子长青的逆天之路从净身房开始权倾天下三国主播大传重生:从小兵开始争霸天下爆笑家斗:庶妃不好惹大夏十三太保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落榜后招兵买马,女帝跪求我别反大唐:刚造反,被武则天偷听心声拯救大秦朝残阳起风雷晋乱嗜血猎杀红楼之庶子无双大明流匪师士传说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我和房车回古代地狱开局,从马恩河奇迹开始我家医馆通古代,朱标上门求医三国先弄个不死之身再开局宋桓帝玲珑嫡女之谋嫁太子妃万灵之域重生之在古代翻云覆雨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明末第四天灾谋明天下一世婚宠:总裁娇妻太撩人大明:靖难!我摸尸杀敌捡属性,无敌了隐龙圣手:痴傻三年,苏醒即无敌华兴传坏人笔记被刘备赶走后,曹操拜我首席军师我,杨丰智:乱世雄主!边关渔猎,开局捡到小娇妻在他心头放肆我的大明新帝国明朝好女婿三国之绝望皇帝路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穿越亮剑:重装独立团横扫日寇浅浅刷下短视频,老祖宗们全麻了三国:西凉狼王综武:江湖枭雄的逐鹿之路大秦:系统给的奖励太夸张我,执玺人,横推五千载穿越国公爷,我在古代杀疯了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铁马冰河肝胆照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