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一个激灵。
他是纯粹的军人,有着服从命令的本能。
更对李恪有着近乎盲目的忠诚与敬畏。
李恪的命令,便是最高指令,不容置疑!
就算让他谋反叛逆,苏定方也绝不会推辞。
“末将遵令!”
苏定方猛地一抱拳,眼中瞬间被铁血取代。
他豁然转身,对着身后三千如虎似狼的悍卒,猛地拔出腰间佩剑,喝道:
“殿下有令!逆党作乱,格杀勿论!”
“杀!!!”
“杀!!!”
三千悍卒齐声怒吼,声震云霄,浓烈的杀气冲天而起,如出闸的猛虎。
化作一道道黑色洪流,扑向了那群已经完全吓呆,来不及反应的士子。
他们才不管这些士子是什么人,太子和大总管让他们杀,他们就杀!
刀光闪亮!
鲜血迸溅!
惨叫声、求饶声、哭嚎声……瞬间取代了之前的叫嚣,响彻承天门外!
不过片刻功夫。
原本黑压压的士子,化作一地狼藉的尸骸。
鲜血染红了宫门前的青石板,浓重的血腥气弥漫在空气中,令人作呕。
苏定方收剑入鞘,面无表情地转身,对着台阶上的李恪单膝跪地:
“启禀殿下,逆党已悉数伏诛!”
李恪站在台阶上,玄衣纁裳的太子礼服纤尘不染,冷漠看着眼前的修罗场。
眼神没有丝毫波动,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清理干净!”
说完,直接转身,再次走向那深邃的宫门。
李恪重新回到两仪殿。
他步履沉稳,玄色的太子衮冕上不见丝毫凌乱,甚至连呼吸都平稳如常。
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平静地躬身行礼:
“启禀父皇,宫门外聚集的数百逆党叛贼,已悉数伏诛,特来复命。”
“悉数……伏诛……”
这四个字,如同四柄冰冷的铁锤,狠狠砸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坎上。
虽然早有预料。
但亲耳听到这消息,所有人的心脏都猛地一缩!
李世民的眼皮控制不住地剧烈一跳,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
数百士子……
悉数诛杀!
好狠!
好快!
好果决!
李世民看着这个儿子,心里掀起惊涛骇浪。
他自认也是杀伐决断之人,玄武门之变更是染血上位,连兄弟都杀了!
但面对数百名有着“士子”身份、代表着庞大士族门阀势力的请愿者,他也要权衡再三,犹豫不决。
而自己这个儿子,竟是毫不犹豫!雷霆万钧!
这份狠辣与决断,让他这个靠着玄武门之变上位的父亲,都感到一阵心悸。
与此同时。
殿内群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噤若寒蝉,发不出半点声音。
许多人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背后的官袍瞬间被冷汗浸湿。
他们之前虽然知道,这位太子殿下手段莫测,有种种神仙本事,威能通天。
但李恪平日里大多表现得还算“讲理”,甚至有些时候显得温文尔雅。
而且经常以理服人。
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李恪是能沟通,能妥协的。
直到此刻!
直到这数百颗血淋淋的人头悉数落地!
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他们错了!大错特错!
这个太子,跟他们以往见过的任何皇子,甚至跟陛下,都完全不同!
他平时或许懒得计较,可一旦触及他的底线,其手段之酷烈,行动之果决,远超他们最坏的想象。
他是真的敢杀人!
而且杀起来……
眼皮都不眨一下!
管你是什么士子,什么世家背景,什么清流名声!通通都是可以碾碎的狗屁!
那些之前跳得最欢,反对最激烈的官员,此刻面如死灰,深深低下头。
恨不得将脑袋埋进胸口里,连大气都不敢喘,更不敢去看殿中的李恪。
整个太极殿,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
良久良久。
李世民叹息一声,打破了殿内的死寂:
“今日是太子册封大典,正常进行吧!”
没有人反对!
没有人质疑!
有的只有顺从!
所以接下来的储君册封大典,虽然压抑肃穆,但进行的异常……顺利!
“咚!咚!”
庄严的钟鼓声响彻太极宫,文武百官垂首敛目。
李恪身着玄衣纁裳的太子衮冕,头戴远游冠,静静矗立在大典之内。
中书令房玄龄出列,展开以金线绣边的明黄册书,朗声宣读册封诏书:
“大唐册封皇太子诏
门下:
朕闻昔者哲王,膺图御宇,建储贰以贞万国,立冢嗣而固鸿基。是以《礼》重承祧,《易》明主器,邦家之本,莫先于此。
咨尔皇三子恪,禀乾刚之粹质,含辰象之清辉。天资颖拔,神机秀发。
武可戡乱,曾挥剑而靖妖氛;文能经邦,每操觚以光帝业。孝友着于椒掖,仁明播于藩维。
观其器宇,实海内之麟凤;考其德行,乃宗室之珪璋。昔在少年,已彰伟略;及长而贤,愈炳令猷。
朕承天景命,统驭寰区,宵旰厉精,思隆大统。考诸古训,询及群伦,咸曰元良之寄,非斯人其谁属?
今授尔以太子之重,正位东宫,抚军监国,尔其勉哉!
惟尔恪:
当思社稷为重,夙夜兢兢;
当念民生维艰,恫瘝在抱;
当亲贤远佞,广开忠谏之路;
当崇学践礼,弘宣教化之风。
尔尚:
持忠孝为甲胄,以仁义为干戈;
效周诵之勤勉,法汉启之明达;
上慰祖宗之灵,下安黎庶之望。
呜呼!
黄裳元吉,慎守器于春闱;
青宫作贰,冀承光于宸极。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册命既行,典仪攸备。
授尔玉册金宝,永绥厥位。
钦此!
贞观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在册封诏书后面,还有李世民的御笔亲识:
【储闱之重,社稷所系。尔既膺兹眷命,当思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朕观前代成败,皆系嗣君贤否。尔其克勤克慎,无怠无荒,用副朕托付之重。】
当然,御笔亲识的部分,相当于李世民的点评,并不会宣读出来。
随着宣读完毕。
王德躬身捧来象征着太子权柄的太子玺绶。
李世民亲自起身,从王德手中接过,郑重地授予跪在御阶之下的李恪。
李恪双手高举过顶,恭敬接过玉玺和绶带。
这一刻!
从法理上,他正式成为大唐帝国的储君。
李恪手持玺绶,依照古礼,向李世民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声音清越:
“儿臣李恪,叩谢父皇天恩!必当恪尽职守,辅弼君父,护我大唐江山永固!”
李世民颔首,亲自俯身,将他扶起。
父子二人目光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世民随即回到御座,李恪也走上丹壁。
“拜!”
礼官高声引导。
满朝文武,无论心中作何想法,此刻全都撩袍跪地,向着御座上的皇帝,以及御阶旁的太子,行叩拜大礼,山呼之声震彻殿宇:
“臣等拜见陛下!”
“拜见太子殿下!”
“陛下万岁!”
“太子殿下千岁!”
接下来。
李世民与李恪移驾太庙,率领宗室重臣,焚香祷告,将册立太子之事上告李唐皇室的列祖列宗。
完成了一系列庄严而繁琐的祭祀仪式。
最后回到两仪殿。
为庆贺册封太子,李世民颁布旨意,大赦天下,并减免部分赋税,与民同乐。
整个流程庄重、肃穆、一丝不苟,却又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