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府,书房。
相较于房府的温馨,魏征家中陈设更为简朴,然而气氛也更为凝重。
郑玄泰全家下狱的消息传来,魏征坐在书案后,面沉如水,不发一言。
夫人裴氏与两个儿子魏叔玉、魏叔琬侍立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深知自家老爷的脾气,此刻的沉默,往往意味着内心的波涛汹涌。
良久,魏征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豁然起身,沉声道:
“夫人,为我更衣,备朝服,我要即刻进宫!”
裴氏闻言一惊,连忙上前劝阻:“老爷,此刻天色已晚,宫门早已下钥。”
“而且……而且外面正在戒严,无令不得出行啊!您此时进宫,恐怕……”
魏征闻言,动作一滞,抬头望向窗外的夜空,随即重重地叹了口气。
最终无奈坐回床榻,拳头紧紧握起,骨节泛白。
长子魏叔玉见状:“阿耶,您此刻欲要进宫,可是为了劝谏太子殿下,收回成命,释放郑公?”
“不!”
魏征摇头:“此刻去劝谏太子收回成命,非但无用,反而会火上浇油。”
“我此刻若能动身,非为劝谏太子,而是要去……救郑玄泰的性命!”
“救郑公性命?”
裴氏与两个儿子相视一眼,更加困惑不解。
魏叔琬忍不住道:“父亲,太子虽抓了郑公,但郑玄泰公名满天下!”
“太子难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士林领袖吗?”
魏征看着尚且天真的儿子,脸上不由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叹息道:
“你们以为,太子抓郑玄泰,仅仅是因为他抗命不接种牛痘吗?”
不等儿子回答,魏征便自问自答:“错了!”
“太子此举,意在立威,意在震慑!”
“他要借郑玄泰这颗足够分量的头颅,以及荥阳郑氏……这面旗帜!”
“来告诉所有意图对抗他政令的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论何等身份!”
“郑玄泰当众断指,辱骂太子,其行虽烈,其情可悯,但其罪……在太子眼中,已是十恶不赦!”
“他挑战的不是一条防疫令,而是太子的绝对权威!皇家的绝对颜面!”
“太子初掌大权,推行防疫大任,正需此等祭品,来奠定其无上威严!”
“若不严惩,后来者必将效仿!”
魏征看向东宫方向:
“我若此时进宫,非去争论接种牛痘对错,也非去为郑玄泰的抗命辩护!”
“而是要去恳请太子,念在郑玄泰年迈昏聩、念在其往昔名声、念在士林体面的份上,留他一条活路!”
“哪怕是流放千里,也好过血溅刑场,激化矛盾,酿成无法挽回的局势!”
说到这里,魏征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担忧道:“太子要杀人,更要诛心!”
“我怕的是!”
“他不仅要杀郑玄泰的人,更要借此……彻底打断天下士绅的脊梁啊!”
“届时!”
“朝野对立,君臣相疑,绝非国家之福!”
“所以,我必须去争这一线生机,哪怕……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可能!”
听完这番分析,裴氏与魏叔玉、魏叔琬这才恍然大悟,背后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
阿耶(老爷)看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抓捕与抗命,而是一场关乎国本、关乎未来朝局走向的残酷博弈!
而郑玄泰的性命……
已然成了这场博弈中,最危险的那颗棋子!
……
郑玄泰一家被抓的消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很快在长安城传播开来。
想封锁都封锁不住!
“听说了吗?郑公……郑玄泰公,被太子下令抓了!全家都下了诏狱!”
“什么?!不可能!郑公乃士林魁首,陛下都礼敬三分,太子怎敢……”
“千真万确!”
“苏定方亲自带兵抓的人,据说……据说郑公还被当众掌嘴,打落了牙齿!”
“嘶——!这……这是要捅破天啊!”
“郑公为维护圣贤之道,竟遭此奇耻大辱!”
“太子……太子这是要与天下读书人为敌吗?!”
“国将不国,斯文扫地!此乃亘古未有之暴行!”
“吾等当联名!当上书!绝不能让郑公蒙受不白之冤!必须讨回公道!”
“……”
愤怒的情绪如同野火,迅速蔓延至市井。
一时间,直接在长安城引发了轩然大波!
……
翌日清晨,天色灰蒙,铅灰色的云层低垂。
雄伟的长安城,依旧笼罩在戒严的死寂中。
唯有寒风卷起落叶,在空旷的街道上打着旋儿,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一队队身披铁甲、手持长戟的巡逻士兵,在主要街道上往复巡视,扫过每一个紧闭的坊门和巷口。
“咯吱——咯吱——”
在一些官员聚居的里坊,府门几乎在同一时刻,被从内缓缓推开。
门轴转动的干涩声响,在死寂中显得格外刺耳,仿佛事先约定好了一般。
紧接着。
一位位身着各色官袍的官员,迈过高高的门槛,来到空旷的街面上。
他们大多面色凝重如铁,眉头紧锁,眼神中交织着难以抑制的愤慨,与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寒风掠过,吹动他们的袍袖与官帽下的垂带,更添几分肃杀。
巡逻的士兵立刻如临大敌,小队首领快步上前,横戟阻拦,声音冷硬:
“诸位大人!戒严期间,无令不得外出!请速速回府,莫要为难末将等!”
然而。
回应他的,是官员们压抑已久的怒火。
“回去?”
一位须发微白的老臣猛地抬头,声音颤抖:
“郑玄泰公蒙受奇冤,身陷囹圄,清白受辱!”
“我等读圣贤书,明忠义礼,岂能安坐府中,做那缩头乌龟?”
“让开!”
另一位中年官员怒目而视,官袖一拂:“本官要进宫面圣!为郑公,为天下士林,讨一个公道!”
“让开!速速让开!”
“耽误了国家政务,你们担待得起吗?”
官员们无视士兵的劝阻,直接冲击关卡。
更要命的是。
官员越来越多,原本零散的身影迅速汇聚,形成一股越来越庞大的人流。
与此同时。
一些按捺不住的士子文人,也仿佛听到召唤,纷纷推开房门,涌上街头。
他们大多身着象征清白的白衫,头戴儒巾,挥舞着右臂,情绪无比激动。
“郑公乃当世大儒,士林典范,海内人望!岂能受此奇耻大辱?”
“太子此番行事,实属暴戾,迫害贤良,国法难容!我等读书人,仗义执言,绝不能坐视不理!”
“走!去宫门!为郑公鸣冤!向陛下讨个说法!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