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的反扑迅猛而精准,正如代偿所预料,首先在舆论场燃起烽烟。
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境外中文媒体率先发难,刊发长篇“调查报道”,以看似客观的笔触,详细描述了“雷霆扫穴”行动对相关省份能源、矿产行业造成的“冲击”,采访了一些所谓“受影响”的企业主和“被误伤”的地方官员,刻意渲染行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
报道虽未直接否定行动本身,却巧妙地将“打击犯罪”与“影响经济稳定”划上了隐形的等号。
几乎同时,国内几个拥有大量粉丝的财经自媒体大V,开始集中推送一系列文章,标题耸动:
《扫黑还是扫荡?——某省跨省执法的边界思考》、《法治经济不应让企业“躺枪”》,内容看似探讨法治精神,实则含沙射影,质疑行动的合法性与必要性,煽动公众对政府执法行为的负面情绪。
更有甚者,一些匿名的“内幕消息”开始在特定网络社群流传,暗示代偿此举是为了个人政治野心,排除异己,甚至将其与历史上某些着名的“酷吏”相提并论。
一时间,网络上质疑声、批评声甚嚣尘上,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舆论压力,试图将代偿及其主导的行动置于道德和法律的火架上炙烤。
然而,代偿对此早有准备。
就在负面舆论开始发酵的第二天,一场精心组织的舆论反击战全面打响。
第一阵地,权威媒体定调。
由苏文瑾亲自协调,数家国内最权威的党报、核心官媒同时刊发重磅评论员文章。
文章以鲜明的立场、严谨的论述,深刻剖析了赵家及其利益集团通过非法手段垄断资源、侵蚀国资、绑架地方经济的巨大危害,明确指出“雷霆扫穴”行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铲除腐败毒瘤、促进市场公平的正义之举,是“法治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文章笔锋犀利,直指问题核心,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混淆视听的言论。
第二阵地,典型案例释疑。
在代偿的授意下,专案组选择了几起证据确凿、情节恶劣、具有代表性的案件细节,通过合规的新闻渠道,向公众进行有限度的披露。
报道聚焦于赵家白手套如何通过非法手段攫取巨额利益、如何拉拢腐蚀干部、如何破坏当地生态和经济秩序的具体事实,用铁一般的事实说话,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打击此类犯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真实的力量,瞬间粉碎了许多不实传言。
第三阵地,民间舆论引导。
林枫麾下的网络信息小组开始高效运作。
他们并非简单地删除负面言论(那会授人以柄),而是组织大量有理有据的正面帖文、深度分析文章,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这些内容着重强调行动对普通民众的长远好处——打破垄断后带来的市场活力、清除腐败后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追回赃款后可能用于民生改善的可能性。
同时,巧妙地引导公众关注赵家及其关联企业过往的斑斑劣迹,激发公众对腐败行为的天然反感。
第四阵地,借力打力。
代偿甚至没有放过境外媒体的“助攻”。
他让林枫小组将那些境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精准翻译和标注,重点突出其报道中的选择性失实、信源模糊、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与基金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暗影账簿系统】挖掘出的部分关联),然后通过一些爱国博主和国际关系学者进行二次传播和批判,反而将其变成了揭露对手操控舆论、内外勾结的反面教材。
短短数日,舆论风向发生了惊人逆转!
原本被刻意引导的质疑声,在强大的事实和逻辑面前迅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打击腐败的支持,对维护公平正义的呼唤,以及对代偿这位敢于向庞然大物亮剑的官员的刮目相看。
网络上,“支持雷霆行动”、“清除害群之马”等话题热度飙升。
京城里,那些原本被赵家游说有所动摇的人,在看到这股汹涌的民意和确凿的证据后,也纷纷改变了态度,至少不再公开为赵家发声。
赵家试图利用舆论翻盘的企图,被代偿以更强大的舆论攻势彻底粉碎!
办公室里,代偿看着舆情监测报告上那条急速上扬的支持曲线,脸上没有任何得意的表情。
他清楚,舆论战的胜利,只是挡住了对手的一次反扑,并未伤其根本。
赵家在京城经营多年,其根基和反噬能力绝不止于此。
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隐藏在舆论喧嚣之外的、更危险的敌人——“镜中人”。
舆论战的硝烟,或许正好掩盖了它更深的图谋。
他接通了林枫的线路,问道:
“仓库那边,还有‘画师’那边,有什么新动静?”
“仓库依旧死寂,‘画师’李默一切正常,按计划‘工作’。”
林枫回答。
代偿沉吟片刻,下达了新的指令:
“保持最高警戒。
我有预感,他们的下一次出手,绝不会这么简单了。”
舆论的尖刀已被挫败,但真正的暗箭,或许才刚刚搭上弓弦。
代偿的目光越过窗外的城市,仿佛要穿透层层迷雾,直视那隐藏在深渊中的冰冷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