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捧着六两银子,在周围一起摆摊的小贩的羡慕眼神和议论纷纷声中愣了神。
陈苗回到天香楼,主簿大人和文书已经被送走了,包间里武大掌柜、吴成泽和陈斗还在喝茶。
“武伯伯,我把牧草种子买好了,您这边帮我看看能有什么其他稀奇的种子也帮我留意下,可行吗?”陈苗给自己灌了两盏茶,终于压下了自己因为奔跑带来的口干舌燥感。
武大掌柜是想着陈苗过年的时候带来的番薯和南瓜饼,当然一口答应帮她留意别的种子了。
几人话别一番,陈斗就驾着牛车和陈苗往南市赶去。陈苗将热乎乎的契书揣进自己小小的怀里,忍不住哼起了前世流行的儿歌,“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
陈斗感受到了女儿的开心,也跟着咧开了不常笑的嘴,赶老牛的嗓音也轻快了几分。
到了南市,老农帮着陈斗将二百六十多斤的苜蓿草种子抬上牛车,陈斗数了五百文给了老农,父女俩往家奔去。
傍晚的仁义村,地里还有在农作的乡民,父女俩一路和大家打着招呼,自家的院子前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根栓马桩,一匹枣红色的膘肥大马被拴在门口,它看到牛车过来,还不时的喷着气,刨刨前蹄吓唬憨实的老牛。
牛车进了院子,陈苗看到了快一个月没见过的赵逢春,欢喜的像个小炮仗似的的冲向他。
赵逢春两手迅速的抄起陈苗,给她来了个爱的大转圈,把人转的七荤八素的才放下来。
骨子里是个大龄青年的陈苗可不喜欢这种没着没落的眩晕感,揪住赵逢春的衣摆好一阵干呕,还好中午只吃了馄饨和糖葫芦,这会儿消化的差不多了,呕不出来东西了。
赵逢春尴尬的搓搓双手,等到陈苗好些了才说给她带了宝贝回来了,说着带陈苗进了堂屋。
堂屋的桌上摆了两个小陶罐,赵逢春没让其他人进入,关了门窗就把陈苗往陶罐边推。
陈苗被动的靠近陶罐,小手主动的捧了一只陶罐,拍开陶罐上的密封泥巴,小手伸进陶罐里掏啊掏,摸到的颗粒感让她心头一紧,慌忙打开堂屋的门,将陶罐放在地上,小身子也赶紧跪坐下,小手抓出一把颗粒,摊开一看,果然!黄灿灿的颜色让陈苗差点喜极而泣。
是玉米!竟然是玉米!
有了高产的番薯,师父还给她带回来了能让老百姓从此不再饿肚子,让国家有储备粮食,让养殖业可以有充足饲料的玉米!可以说,如果在这个千年前的古代世界,一个国家可以让玉米在他的国土上广泛种植,那么这个国家绝对拥有了可以傲视他国的战略储备物资!
她捧着手中的黄灿灿,眸中闪烁着惊喜的小火苗。
将玉米种子放回小陶罐,陈苗又打开了另一只陶罐,花生米!!一粒粒穿着红皮胖嘟嘟的花生米!天啊,她的师父是什么绝世神仙,接二连三的将这些能改变民生的种子带到她面前。
赵逢春看到小徒弟兴奋的模样,就好像看到了他的主子曾经畅想过的国富民强,老百姓不再饿肚子,国家不再被侵占,曾经他的主子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派人远渡重洋,寻找可以让老百姓不饿肚子的粮种,可惜他的主子等不到这些粮种的现世,他的主子跟他说,如果他也看不到船队的归来,那么就给船上的人们都立一个长生牌位,长享皇家供奉。
如果他的小徒弟能把这些种子种出来,那么他就可以带功去地底下见他的主子了。
得到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的陈苗,再次扩张了自己的野心,她怂恿陈斗两兄弟和赵逢春给她砍树,就在山脚下给盖了五排兔舍。
他们盖兔舍的动作大,引来不少村民围观,陈苗就说自己家养些兔子有什么好处,首先家里有了固定的肉食,杀兔子了还能攒一些皮毛,兔子的粪便还能给菜园子提供一些肥料。没有小兔子,没关系,他们陈家提供;怕没有喂兔子的粮食,没关系,他们陈家有免费的牧草种子提供。
啥,陈家有那么好心?陈家只有两个要求,除了自己吃的兔肉,自己用的兔皮,村民们不能把兔肉兔皮卖给别人。苜蓿草的产量两成要交给陈家,要干草。
村民们合计着自己养些兔子也不吃亏,家里有孩子的争先恐后的要到陈家讨要两只,家里没孩子的看别人都养了,自己不养好像有些吃亏。而且说那苜蓿草种着也方便,随便烧块荒地,开出来,撒上种子就能管几年,一年能割好几茬。
陈苗大手一挥,让想养兔子的都去陈宿那里登记,家里想养几只,他们要准备兔苗,要给发放足够的牧草种子。
登记完,仁义村的每家每户都参与到了养兔子的养殖计划来了,陈苗就让陈宿连夜把养兔子的注意事项,以及牧草种植的方式一一誊写下来,让陈斗默记了一遍,就请村长安排村里人都到晒场上集合
陈苗还裁了几张四方的纸张,让陈宿煞有其事的写上“仁义村第一次养殖大会”几个大字。
那些不识字的村民看到墙上贴着的纸张,好奇地问写了什么。陈斗便将纸张上的字重复了一遍,告诉大家这是仁义村第一次养殖大会的会标。
大家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会标一说,叽里咕噜议论起来。陈斗和陈宿以前也没听过会标,也是陈苗给他们解释了才知道的。反正陈苗经常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已经习惯了,并且会下意识的替她保密。
里正也被邀请来参加大会。
时间差不多了,村民们搬着小马扎,找个地方扎堆坐下,显得有些乱糟糟的。
毕竟这是大家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秩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陈苗心里也明白,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她并没有期望能像现代的会议那样井然有序。
等人都到齐后,里正和村长站在前面,看着下面闹哄哄的人群,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俩从来没有开过会,也不知道该怎么主持这样的场合。犹豫了一下,里正和村长终于生硬地说了一句:“都安静,听陈斗说。”
里正和村长在村子里算是最大的官了,他们一发话,下面的议论声果然少了一些。陈斗见状,清了清嗓子,然后拿起陈苗用牛皮纸糊的一个大漏斗模样的东西。陈苗说这叫喇叭,不说,和吹的喇叭真挺像,说话的时候人的嘴巴对着小口那边说话,这样声音就能扩大不少,大家都能听得更清楚了。
村民们看到喇叭,哄然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