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人群一窝蜂的涌了上去。
“大家不要挤,符合条件的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冯思远告诉人群,“这次本官会招五十人当胥吏,大家机会多多。”
很快,人群就排好了一个长长的队伍。
毕竟他们当中有很多工匠,算是平民百姓中的精英。
精英比那些白丁遵守秩序一些。
“老爷、夫人,小人名叫苏阿三,今年二十二岁。学的是木工,虽然四书五经读的不多,但有记录材料、计算木材大小长短的文化。”排在第一位的青年急切的推荐自己,“老爷看小人给您当个属下可以吗?小人太想进步了。”
切,你那能叫文化?最多算不是睁眼瞎而已,冯思远有些瞧不起,但还是点点头,“嗯,你能计算用料的大小长短,想来脑子也不会太差。”
“瞧您说的,脑子笨手不灵活也当不了工匠呀。”苏阿三性格开朗。
冯思远仔细看了看苏阿三,“只是你这身板……”
“小人的身板虽然瘦弱,但有的是力气。”苏阿三紧握拳头展示力量,“小人扛一百多斤的木头,完全不在话下,要不给老爷看看?”
“那倒不用,我这一关你过了。”冯思远道,“到夫人那边去登记姓名、年龄、住籍,以及家庭情况,进行最后一步筛选。”
“多谢冯老爷!”苏阿三喜出望外,来到柳夫人桌子一边。
这情形有点像冯家之前招家丁、长工,二人是轻车熟路。
“苏阿三见过夫人。”到了旁边之后,苏阿三又向柳夫人行礼,礼节一个也不缺。
“住籍?”将姓名年龄记录下来之后,柳夫人继续问。
“常林县,苏家屯人。”苏阿三老实回答。
“家中还有何人,是否娶妻?”
“小人家中父母皆在堂,娘子是村东头大槐树下的翠花,只是目前还未有子嗣。”苏阿三非常健谈,将家里的全部信息都说了出来。
“你们全家都不是青荷县人,为何想着千里迢迢追随苏老爷呢?”柳夫人对此一直都有些好奇。
“这不是苏老爷给的多吗?分田地,不交田赋,不服徭役,这条件谁不心动?”苏阿三侃侃而谈,“我家世代木匠,靠着点手艺勉强守住了两亩薄田没有卖给地主。如果这次跟随苏老爷到了翼州,能分到几亩良田还不交田税那些,岂不是赚大了?”
“嗯,嗯。”柳夫人点点头。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苏文给出的条件的确非常有诱惑力。
不过沿途经过了数十个州县,几百万人口,跟过来的还是少数。
前面几个县是只招工匠,后面的县是来者不拒的,但依旧没有出息百姓蜂拥而至的青漓。
原因很简单,老百姓都有故乡情结,大多数不愿背井离乡,远离祖父坟茔。
而且一个个胆小,守旧,害怕跟过来之后苏文不会兑现诺言。
他们的普遍想法是,官老爷的话不值得相信,不管他是谁。如此天大的好事怎么可能,还是不要做白日梦了。
也就是说跟过来的这批人,都是胆子大的,敢闯敢拼那种。苏文前世改革浪潮第一年的时候,也没见多少人离开老家下海创业,大家都喜欢窝在老家,因循守旧。等到数年之后,村里人见别人都赚钱了,这才一窝蜂的往南方涌。
在人口大量迁移之前,需要有一批探路的。
而探路的那一批往往有大作为,很多大老板都出现在这群人中。
就算当不成大老板,率先致富都是常态。
“当初苏老爷路过我们县的时候,在城里张贴告示招募工匠,当时我就心动了。”苏阿三继续道,“看完告示之后,我第一时间向青荷县的老乡们打听消息。打听到青荷县的百姓都因苏老爷而富的时候,小人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我全家命运的绝佳机会。
立刻飞奔到家里,和家人们商量这件事情。家人起初并不愿意,不过小人说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绝对不能错过人必须要搏一把,他们便同意了。”
“你说的对!这的确是一个改变你们全家命运的机会。”柳夫人微微一笑,“这不,你由以前的白身,晋升为衙门胥吏了。吃上了公家饭,每月二两银子!”
“这么说来小人录用上了?”苏阿三立刻明白过来柳夫人的意思,声音颤抖,“而且,每个月二两银子!这还真是,真是……像做梦一样。”
的确,像他这种没有任何背景的白身,做梦都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当上胥吏。
如果不是处在风口中心,他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
处在时代的风口抓住机遇,猪都有机会飞起来。
“你们苏家屯的一共跟过来多少人?”苏阿三正要离开向家人报告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却被柳夫人叫住了。
“苏家屯一共跟过来十户,老少加起来共三十五人。”苏阿三回答。他是苏家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鼓动了村民跟着他一起。
离开的时候一起离开赶路的时候也一起走,大家相互也有个照应。
和逃难的情况差不多,古时候发生饥荒逃难,也是一个村一个村的走。也就是说,这次跟过来的百姓,是以村为单位的。
有的村是好几户人一起来,而有的村则是一户都没有。
有的人看到告示后虽然心动,但没有带头的,便不敢单独冒险错失良机。
“行了,你先下去吧。”柳夫人道,“明天一大早到州判衙门报到,冯老爷会给大家分派任务,如果任务能顺利完成,你这个胥吏就当稳了。给衙门办事吃公家饭,肯定还是需要能力的。”
“多谢老爷,多谢夫人。”苏阿三喜出望外。
……
“儿啦,那边为什么挤着一群人?”人群堆里,一名老妇问国字脸汉子。
“是冯老爷又在招人了,能被招上,进去就是胥吏。”国字脸汉子刘大恭敬的回答。
“之前不是招过了吗?”老妇人问。
“之前招属下的是老冯老爷,冯良才公,他是前中书省左丞,前阁老。上次冯阁老招了两百人,而这次招人的是小冯老爷,冯阁老之子,共招五十人。”刘大认真的给母亲解释,“两位冯老爷分管不同的衙门,因此他们招的人,也是在不同的衙门上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