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江城医学院临床实操中心笼罩在静谧而庄重的氛围中。环形天窗宛如巨大的穹顶之眼,将清晨的阳光温柔地倾洒而下,在中央的 “全息诊疗台” 上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淡蓝色的灵脉投影在空气中流转,这些由最先进的医疗科技与古老神秘的医学理念相结合所呈现出的虚拟丝线,正如同透明的精灵,轻盈地缠绕着虚拟人体,勾勒出人体经络与神经的精妙图谱。
哈佛医学院的代表团整齐地围站在诊疗台四周,他们身着统一的白色大褂,胸前的徽章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期待。在人群中,安德森教授身边的中年男子尤为引人注目。他便是团队的神经外科主任戴维斯,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眉头总是习惯性地紧锁,透露出长期被病痛折磨的疲惫与无奈。他的左手始终呈半蜷状态,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指尖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那颤抖的幅度虽小,却像涟漪般在他的心中掀起无尽的波澜。此刻,他连握笔都需借助辅助器具,每一次尝试都显得如此艰难,那紧握辅助器具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却依然无法完全抑制手部的颤抖。
“这是我三年前在手术中遭遇的‘神经与灵脉交叉损伤’。” 戴维斯举起左手,动作僵硬得如同提线木偶,“当时患者突发灵气暴走,冲击波不仅撕裂了我的桡神经,还导致手臂的‘手太阴肺经灵脉’出现‘不可逆淤塞’。全球顶尖的神经科专家都看过,结论是‘神经修复难度 3 级,灵脉淤塞无治疗方案’,只能靠药物缓解疼痛。”
他身后的助手调出厚厚的病历报告,投影在墙面:“mRI 显示桡神经存在 2.3 毫米的撕裂缺口,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仅为正常的 41%;而贵方的量子脉息仪之前检测,他手臂的灵脉速率仅 0.6 次 \/ 分钟,淤塞段长达 4.7 厘米,且伴有轻度邪能残留 —— 这在现代医学看来,是典型的‘双系统不可逆损伤’。”
安德森教授看向林峰,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期待:“林教授,艾玛的偏头痛治疗让我们看到了新医学的潜力,但戴维斯的情况更复杂 —— 神经与灵脉交叉损伤,涉及物质与能量两个维度,您真的有把握吗?”
林峰走到诊疗台前,指尖轻触戴维斯的左臂,双指搭在 “太渊穴” 上 —— 这里是肺经灵脉与桡神经的交汇点,能同时感知灵脉波动与神经传导。片刻后,他抬起头,全息投影幕布上立即跳出戴维斯的 “双系统损伤图谱”:“损伤核心在‘太渊 - 列缺 - 合谷’三穴连线,灵脉淤塞压迫神经,导致神经无法正常传导;而神经炎症又反过来加重灵脉淤塞,形成‘恶性循环’。传统医学只治神经,新医学需‘双系统同步修复’。”
苏清月推着治疗车走来,车上整齐摆放着器械:三枚 “灵脉金针”(针尖嵌有玄冰劲灵晶)、一支 “槐灵液与神经生长因子混合提取液”、一台 “微型灵气共振仪”。她拿起提取液,向众人解释:“这是将灵植中的‘灵植皂苷’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生长因子’结合,既能疏通灵脉,又能促进神经修复,是新医学‘中西医融合’的典型应用。”
治疗开始前,实操中心的实时监测设备全部启动:量子脉息仪记录灵脉数据,肌电图仪追踪神经传导,全息投影则放大 10 倍展示治疗细节,让在场所有人都能清晰看到每一步操作的效果。
林峰首先取来第一枚金针,在 “太渊穴” 上方悬停片刻,指尖泛起淡金色的纯阳劲 —— 这是 “定穴透劲” 的关键步骤,需用医武劲精准定位灵脉淤塞的核心点。当针尖刺入皮肤 0.3 厘米时,全息投影上立即显示:淤塞段的灵脉泛起微弱的金光,灵气速率从 0.6 次 \/ 分钟升至 0.8 次 \/ 分钟。
“第一步,‘灵脉减压’。” 林峰的声音沉稳有力,右手持针缓慢转动,“用纯阳劲疏通灵脉淤塞的外层,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随着针体转动,投影上的淤塞段逐渐从暗灰色变为淡蓝色,戴维斯突然 “啊” 了一声,随即惊喜地说:“手臂…… 好像轻了一点,之前一直有的紧绷感,消失了!”
肌电图仪的屏幕上,神经传导速度从 41% 升至 48%,虽然提升幅度不大,却让安德森团队的成员们不由自主地前倾身体 —— 这是现代医学从未达到的即时效果。
接下来,苏清月用微型灵气共振仪对准金针尾端,注入金蓝色的双生脉灵气:“第二步,‘双能共振修复’。我的双生脉灵气负责修复灵脉内壁的微小损伤,林峰的纯阳劲负责引导神经生长因子直达损伤点。”
林峰同时取来第二枚金针,刺入 “列缺穴”,针尖刚没入皮肤,就将混合提取液通过针体注入灵脉。全息投影上,淡绿色的提取液在灵脉中流动,如同溪流冲刷河道,淤塞段的长度从 4.7 厘米缩短至 3.2 厘米;而肌电图仪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快速升至 63%,戴维斯的左手手指竟能轻微屈伸了。
“这太不可思议了!” 戴维斯激动地尝试握拳,虽然动作仍不流畅,却比之前灵活了太多,“我能感觉到神经在‘跳动’,就像沉睡了三年的细胞突然苏醒!”
最关键的第三步,林峰取来第三枚金针,刺入 “合谷穴”,这次他同时注入两种劲气:纯阳劲负责打通灵脉最后一段淤塞,柔水劲负责包裹神经,避免修复过程中受到二次损伤。全息投影上,淤塞段的最后一抹暗灰色消失,灵脉速率飙升至 1.5 次 \/ 分钟;肌电图仪的神经传导速度突破 78%,接近正常水平,戴维斯的左手终于能完整握拳,甚至能拿起桌上的钢笔,流畅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量子脉息仪显示:灵脉淤塞完全疏通,邪能残留从 1.8% 降至 0.2%;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 78%,预计每周治疗 1 次,配合灵植茶饮,12 周后可恢复至 90% 以上。” 苏清月报出数据时,实操中心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哈佛团队的成员们纷纷围上前,近距离观察戴维斯的手臂,眼中满是震惊。
戴维斯反复屈伸左手,声音带着哽咽:“三年了,我以为这辈子都要靠辅助器具生活,是新医学给了我重新拿起手术刀的希望!林教授,您的治疗不仅修复了我的身体,更颠覆了我对‘医学边界’的认知 —— 物质与能量的双重修复,这是现代医学从未触及的领域。”
安德森教授走上前,郑重地握住林峰的手:“之前我对新医学的认可,更多是基于‘效果’;现在,我看到了它的‘科学内核’—— 将中医的整体观、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灵气时代的能量理论结合,形成了更完整的医学体系。哈佛医学院不仅要与贵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还要将新医学纳入我们的‘全球医学交流计划’,让更多医生学习这种先进的治疗方法。”
当天下午,戴维斯在实操中心接受了第二次治疗,灵脉速率升至 1.7 次 \/ 分钟,神经传导速度突破 82%,左手已能完成精细动作 —— 比如拆卸、组装小型手术器械。哈佛代表团的成员们全程记录,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治疗细节,计划带回美国后作为 “新医学教学案例”。
夕阳西下时,安德森团队在灵植园参观,戴维斯摘下一片金芒蒲公英的叶片,轻轻贴在手臂的治疗部位,脸上露出舒缓的笑容:“灵植的治愈灵气能缓解治疗后的轻微酸痛,这比止痛药更温和、更有效。新医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治好病’,更在于‘温和地治好病’。”
林峰站在灵植园的中央,看着远处交流的中外团队,心中满是感慨。苏清月走到他身边,双生脉玉与满园灵植的灵气产生共鸣:“今天,我们不仅治愈了戴维斯的顽疾,更让新医学的‘双系统修复’理念得到国际认可。这为后续的全球灵气医学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峰点点头,目光望向地脉总穴的方向。暗紫色的邪能光芒依旧存在,但此刻的他,更加坚信:新医学不仅是守护生命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医学体系、不同文化的桥梁。而这场跨越国界的医学交流,终将为灵气时代的全球健康,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